一場關于“首爾特大城市擴容”的爭論在韓國已持續了近一個月。執政黨國民力量黨黨首金起炫10月底在金浦地區會議上首次提出“金浦首爾合并論”,引發了朝野矛盾和京畿道的內部民意分歧。
韓國在野黨、部分前官員以及許多媒體批現政府“放棄了國家均衡發展的目標”,還有不少人建議政府效仿德國打造均衡發展的城市網絡。韓媒最新公布的一項民調結果顯示,超過六成的京畿道居民反對執政黨推動的“大首爾”計劃。
最近一段時間,在韓國不僅有打造“超級首爾”的計劃,一些區域的“特大城市”構想也浮出水面。實際上,關于優先發展大城市還是優先發展地方在韓國一直是個存在爭議的問題。為此,政界、民間的相關爭論每天都在發酵,而執政黨能否快速推出具體實施方案也成了各方關注的焦點。
首爾是如何成長為一座大都市的?
“金浦首爾合并論”提出后,國民力量黨11月初組建特別委員會,討論相關方案。據韓媒報道,新組建的新城市項目委員會討論以京畿道金浦市為始,推進“首都圈”內部分城市劃歸首爾的計劃。如果擴容方案獲批,首爾總面積將增加約45%。擴容后首爾人口將從約940萬增至1320萬,占韓國總人口的25.6%。目前,京畿道31個市郡中有包括金浦在內的12個市郡與首爾市行政接壤,其中金浦等9個市的市長為執政黨成員,而光明市等3個市的市長來自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
贊成首爾擴容的人稱“這將通過解決交通問題和提高房價來幫助地方發展”,而反對者則抗議說 “這是一種巧妙利用人們期待房價上漲帶來資產升值的心理進行選舉的策略”。韓國在野黨直接將執政黨的做法定性為“10月份在首爾江西區區廳長補選失敗后,為了挽回民心采取的欺騙戰術”,而執政黨則強調“這純粹是為了解決首爾發展瓶頸問題,將提高國家競爭力”。
一座城市通過“接納”鄰近地區而擴容的現象在大城市發展史上很常見,比如德國柏林?;仡櫄v史,首爾也是通過數十年“吞并”京畿道地區才成長為國際大都市的。傳統的首爾市位于江北,以景福宮等為中心,向東西南北擴展。特別是現在的漢江以南地區,直到幾十年前都是京畿道的一部分。經過幾次擴容,首爾面積大了約4.5倍,目前面積605平方公里,共有25個區。2023年8月韓國行政安全部居民登記人口狀況顯示,首爾目前人口近941萬。
上世紀50年代開始,韓國創造了“漢江奇跡”,也加速了首爾的擴容腳步。特別是在樸正熙執政的六七十年代,首爾大規模合并周邊地區,基本奠定了當前首爾的轄區和面積格局。當時,開發首爾江南地區是一個疏散江北人口和建設出口產業化基地的重要國家戰略。1970年,韓國政府宣布了“南首爾發展計劃”,目標是將江南地區的人口增加到60萬。該計劃不僅包括建設新辦公區,還包括將韓國電力等12家公共企業和機構的總部遷往江南地區。
首爾最后一次擴容發生在2016年京畿道慰禮新城建設期間。當時,首爾松坡區與京畿道城南市、河南市之間進行了一些管轄權調整,但范圍極小,因此沒有引發韓國內部太多關注。正因為有上述參考案例,有韓媒分析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京畿道金浦、光明、高陽、九里、河南等地并入首爾行政區“并非絕對不可能”。有城市工程專家表示,在國會選舉前推出超大城市構想有些特殊,但此前并非沒有類似的大城市擴容現象。從城市規劃專業考慮,可以從地形和基礎設施等領域討論城市擴容的利弊,就像當年發展首爾江南一樣,尋找通過行政區劃調整進行推動的方案。
“超大城市熱”蔓延,為何大多數韓國民眾反對?
在韓國,“超大城市熱”的現象還有從首爾蔓延的趨勢,一些地方城市也將組建“超大城市”作為減少人口下降和增強地方競爭力的一個方案。韓國央行11月2日發布的《區域間人口流動和區域經濟》報告顯示,韓國50.6%的人口集中生活在11.8%的土地上,這表明韓國首都圈在全球范圍內都表現出不尋常的集中程度。尤其是很多韓國年輕人(19至34歲),正在離開地方前往首爾。在2015年至2021年的首都圈人口增長數據中,青年流入貢獻率為78.5%。
作為韓國規模第二大的城市,釜山也在討論擴容問題。此前由于制造業衰退和老齡化加劇,釜山人口出現下降。有執政黨國會議員主張將附近的金海和梁山兩座城市并入釜山,打造一個人口不少于400萬、面積720.4平方公里的“大釜山”。有釜山市議員甚至重新提出所謂將釜山、蔚山、慶州合并的主張,認為如果未來釜山能舉辦2030年世博會,那么“釜蔚慶”將發展成規模堪比中國上海和日本大阪的全新存在。
一直推動韓國大城市擴容議題的國民力量黨支持釜山、光州等地區大城市通過合并周邊地區,創建人口超過500萬的自給自足城市。新城市項目委員會的負責人在11月7日舉行的第一次會議上表示,“擴容首爾將成為一大催化劑,促使韓國打造首爾、釜山、光州三足鼎立大城市群”,未來甚至還可以打造連接大田和大邱的“超級大城市”。
但韓國民眾對這股突如其來的“大城市建設風”明顯持反對態度。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就首爾擴容問題采訪過多位當地民眾,大多數都表示反對。反對的理由五花八門:有的認為在還沒有進行詳細論證的情況下,不應強行推動擴容計劃;有的認為,對首爾一些邊緣區而言,擴容后房價可能下跌,且首爾財政有限,原本落后的地區更加無法得到有效改造;還有的認為,修改地方行政區劃實際上因為反對意見強大很難獲得立法機構通過,這是典型的“無法實現的提議”。但也有贊成者說,“首爾人口進一步增加有助于房價上漲”,“支持政府和執政黨的政策主張”,“人們擔心的垃圾填埋等敏感問題,在擴容后將迎刃而解”等。
金浦位于首爾西北方向,面積276.6平方公里,人口近49萬。有部分民眾擔心,一旦金浦市并入首爾,將導致首都地區的防衛計劃混亂,原本是“金浦邊境地區的摩擦事件”一下子就會變成“韓國首都受到威脅”。
韓國民調機構Realmeter 11月2日至5日對超過3000名京畿道民眾進行問卷調查,近日公布的結果顯示:66.3%的受訪者反對將首爾周邊中小城市納入首爾,其中53.1%選擇強烈反對,13.2%選擇一般反對;而贊成者僅為29.5%,其中18.1%非常贊成,11.4%一般贊成;另外還有4.2%的人不持立場。作為爭議焦點的金浦市,有61.9%的人對“大首爾”計劃持反對態度,贊成者為36.3%。
從京畿道所屬的31個市郡來看,距離首爾越遠,反對擴容的比例越高。其中有5個市郡反對比例超過七成。而與首爾相鄰、通勤人口較多市郡對“大首爾”設想相對支持度較高,但也沒有超過半數,如光明市(47.4%)、九里市(41.5%)、河南市(38.5%)、東豆川市(36.4%)等。
調查還顯示,京畿道所有年齡層的受訪民眾對“大首爾”設想均是反對意見大于贊成意見。其中,40至49歲年齡層(73.8%反對,23.2%支持)、50至59歲年齡層(70.8%反對,27.3%支持)、30至39歲年齡層(70.2%反對,27.1%支持)、18至29 歲年齡層(70.1% 反對,23.7%贊成)的反對意見均超過七成。
不少輿論將此次“超級首爾”之爭與2024年4月舉行的國會選舉聯系到一起。韓國“Korea Research”等4家民調機構11月中旬發布的一項全國范圍的民調結果顯示,有68%的受訪者認為金浦并入首爾的提議是“不考慮現實以及為了國會選舉的提案”,僅有19%的人認為“這是增強城市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11月15日,韓國共同民主黨黨首李在明公開反對執政黨的“超級首爾”方案,并表示共同民主黨將忠實執行國家均衡發展戰略。他認為,現在韓國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發展不平衡,人口、信息、資金、企業等全部都涌向首爾,“我們正在經歷地方凋零和首爾極度膨脹的危機”,而隨著資源配置的有效性下降,首爾市民的生活便利度也在快速下滑。
均衡發展的德國模式是韓國最佳選擇?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在韓國生活多年,突出的感覺是首爾越來越擁堵,而且一些地區的發展不均衡問題在延續。首爾多條地鐵線路是出了名的擠,地面交通擁堵狀況也是愈演愈烈。首爾不少地區的“老破小”建筑與高樓夾雜在一起,凸顯韓國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
有韓國學者認為,原本吸走就業、資金和機會的“大都市黑洞”正在加速地方的消失,如果未來首爾繼續膨脹,不排除韓國最終演變成“首爾共和國”。對“超大城市熱”蔓延的現象,大韓建設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李恩亨表示,若想通過區劃調整成功實現大都市化,必須要發展關鍵區域并擴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以保障區域內的日常生活。他補充說:“如果沒有這樣的規劃單純只是行政區合并,那合并后的地區很難形成一個城市的協同效應?!?/p>
實際上,韓國在疏散首都功能方面已經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最突出的就是在首爾以南約120公里處建成世宗市。世宗市是韓國唯一的特別自治市,成立于2012年7月1日,位于忠清南道燕岐郡與公州市交界處,目前人口38.6萬人。據報道,韓國總統辦公室、國會、主要司法機構、國防部、外交部、統一部、國情院等部門仍在首爾,其余36個政府機構則從2012年9月至2014年年底已陸續遷至世宗市。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從世宗市建設之初就多次到訪那里,見證了新城的發展。隨著世宗中央政府大樓功能更加完善,以及當地整體的餐飲、購物、教育等配套服務越來越成熟,現在已有不少韓國公務員在世宗市購房,在當地扎根生活。有韓媒分析說,正是因為世宗市的存在,讓發展處于相對滯后的韓國中部地區獲得新的人才和經濟增長動力。從這一點看,建設世宗市達到了預先設想的目的。
《韓民族新聞》13日的報道認為,如果真的擴大首爾行政區劃,意味著本屆政府放棄了國家均衡發展的目標。韓國產業化之后,人口和資金等迅速向首爾聚集,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韓國的發展,但也形成了交通擁擠、污染嚴重、對地方虹吸效應等各種副作用。自盧武鉉政府上臺后,開始積極推動“首爾與各地方均衡發展戰略”,其代表作就是建設新行政復合城市世宗市。此后韓國政府大多執行“照顧地方”的國土發展戰略。但這次執政黨突然強行推動“大首爾”,顯示其現在是優先發展大城市而非國土均衡發展的思路。文章稱,西方國家代表性的大都市,比如美國紐約、英國倫敦、日本東京等大都市是(自然)發展的結果。相比之下,韓國現在則是試圖通過擴大城市面積和人口,強行發展大都市區域。
李在明日前表示,國土均衡發展是時代任務,進一步發展地方的政策考量是韓國不可回避的任務和義務,而最近關于進一步擴大首爾的說法是“荒誕無稽的選票民粹主義”,只會增大韓國民眾的擔憂。發展國家經濟其實和人體的運轉一樣,如果血液流到心臟太多而無法輸送到全身,那絕對是不健康的。他還呼吁,韓國政府和政治人物最應該解決、最重要的課題就是讓所有國民和地區都能獲得平等的發展機會。
韓國前國土交通部長官卞彰欽表示,首爾的發展計劃應該是遏制過度膨脹,韓國最理想的模式是效仿德國,即由眾多發達的中小城市組成均衡發展的城市網絡,以此縮小地區間的差距。還有專家表示,人口過度集中正在減少首爾居民的幸福感,年輕人來到首爾后買不起房、談不起戀愛、結不起婚、生不起娃,現在首爾的狀態不應該是韓國的未來。
據環球時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