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中山大學發布訃告:
我國著名歷史學家、中山大學歷史學系退休教師林家有教授,因病于2023年11月16日下午在廣州辭世,享年86歲。
林家有教授,廣東廉江人,1937年10月出生,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他1963年畢業于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先后在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工作,歷任中山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兼任中山大學孫中山研究所所長、中山大學近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廣東孫中山研究會副會長、孫中山基金會副理事長等,為推進孫中山與近代中國研究做出重要貢獻。
長期從事孫中山研究林家有教授長期從事歷史教學和研究,在孫中山研究及近代中國政治和思想史諸學術領域卓有建樹,出版的專著有《辛亥革命運動史》《辛亥革命與民族問題》《孫中山與國共第一次合作》《孫中山振興中華思想研究》《孫中山與中國近代化道路研究》《孫中山評傳》《孫中山社會建設思想研究》《孫中山國家建設思想研究》等。
他曾參與《孫中山全集》《復興文庫》等國家重點文獻編撰工作,培養和提攜了一大批學術骨干和各領域優秀人才,素為學生愛戴和學界推崇。
2001年,林家有教授與德國孫中山研究專家金德曼于中山市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合影
訃告稱,林家有教授的辭世,是中山大學和史學界的重大損失,“我們永遠緬懷他”。遵照林家有教授遺愿,喪事從簡,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
“在中大讀書的5年,是改變我人生經歷的關鍵時期”
林家有出生在粵西的一個農民家庭,其時家里很窮。初中畢業之際,老師建議他參加工作,但他立志要繼續讀書。1955年林家有初中畢業考到廉江中學讀高中,1958年高中畢業考上了中山大學歷史系。
“因為之前有師兄在中大歷史系讀書,告之這里有名的教授很多,故我第一志愿就報考中大歷史系。”林家有說。
林家有6歲時母親因天花病去世,初中時,父親又去世,弟弟由叔叔照顧,他全靠助學金讀書。
“中山大學每個月給15元,是最高的助學金,吃飯10元就夠了,剩下的錢還能買點書。”林家有說,“在中大讀書的5年,是改變我人生經歷的關鍵時期,我學會了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道理”。
“從事學術研究要有刻苦的精神和毫不動搖的使命感”
“從事學術研究工作,要有刻苦的精神和毫不動搖的使命感。”在2021年的一次訪談中,林家有說,“沒有坐冷板凳的毅力和吃苦的精神,很難在學術上有所成就。做學問同做其他工作一樣,必須要有傳承和拓展。我不聰明,但很刻苦,平時讀書也不少,有想法就寫”。
他還表示,任何人寫書,都不要自我吹噓,“不要認為自己了不起,認為老子天下第一。書寫出來以后,是要讓別人去評論的。論學術成就的話,要相對來講,不要把它絕對化。一個人如果驕傲自滿,不可一世,別人就不會買他的賬”。
寄語青年人:要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盡力奮斗
林家有表示,孫中山在四十年革命生涯中的每一階段,總能把中國最優秀的青年人才團結在自己的身邊。他還常常應邀到高校發表演講,對青年學生予以勉勵,他提出的“非學問無以建設”“引導人群、引導社會,決不可隨波逐流,毫無振作”“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等論斷,至今仍富啟迪意義。
“青年學子要弘揚孫中山的精神,繼承他的事業,要堅持振興中華的強國理想,堅持復興中華的偉大夢想。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為維護民族團結、保衛國家主權獨立、促進社會繁榮富強文明進步,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盡力奮斗。”林家有說。
網友評論
據廣州日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