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上午,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4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出征,踏上為期5個多月的科考征程。本次考察最突出亮點是建設羅斯海新站。
新站是繼長城站、中山站之后第3個常年考察站,是我國在南極的第5個考察站,也是首個面向太平洋扇區的考察站,將開展大氣環境、海洋基礎環境、生物生態等多圈層、多學科的觀測和研究工作。
建設新考察站是中國第40次南極科考最突出亮點
“建設羅斯海新站是本次考察最突出的亮點。”在日前舉行的中國第40次南極科考媒體通氣會上,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副主任龍威表示,新站是新時代我國建立的第一個常年考察站,也是繼長城站、中山站之后第三個常年考察站,是我國在南極的第五個考察站,計劃用于開展大氣環境、海洋基礎環境、生物生態等多圈層、多學科的觀監測和科學研究工作。
“從所處區域看,新站具有巖石圈、冰凍圈、生物圈、大氣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單元集中相互作用的特征。”龍威認為,新站通過開展海洋生態、海冰、冰川、海平面、大氣、地球物理、高空大氣物理等調查、觀測監測,將為評估南極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提供基礎支撐。
此外,新站通過開展羅斯海區域陸、海、冰川以及干谷、橫貫山脈等南極關鍵內陸區域等多學科綜合科學調查,將為了解上述區域自然特征提供支撐;與有關國家一道對恩克斯堡島南極特別保護區進行管理、開展羅斯海海洋保護區生態監測,將為保護南極生態環境作出貢獻,為我國參與南極國際治理提供支撐。建設完成后,新站還將與周邊其他國家科考站開展南極科學考察及保障相關的國際合作,努力為人類和平利用南極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新南極考察站建筑面積達到5244平方米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國極地研究所)黨委書記孫波介紹:新站的位置具體是在南極羅斯海的西海岸,建筑面積達到了5244平方米,而且是一個一體化集成的建筑。
羅斯海西海岸是南極洲氣候環境最為惡劣的區域之一,建設新科考站面臨重重挑戰,為此,考察隊專門制定了詳細的施工方案。
效果圖來了,新站主體設計為南十字星座造型
我國第5個南極考察站長啥樣?央視1日披露了新考察站的效果圖。
新站主體設計為南十字星座造型,設計理念源自中國航海家鄭和下西洋使用的南十字星座導航;建成后,將繼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之后,成為我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預計可接待度夏考察人員80人,越冬考察人員30人。
本次南極考察,考察隊還將依托“雪龍”號和“雪龍2”號船分別在東南極普里茲灣、宇航員海等5個海域開展生物生態、水體環境等綜合調查監測;同時依托昆侖站、中山站、長城站開展各項環境的綜合調查監測,深入研究南極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努力為人類和平利用南極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綜合央視新聞客戶端、新華社報道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