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當地時間26日和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應邀訪美在華盛頓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舉行會談。雙方在建設性氣氛中就中美關系和共同關心的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此次訪問是對布林肯今年6月訪華的回訪,也是2021年3月中美外交高層在阿拉斯加會談后訪美的最高級別中國官員。
近幾個月,布林肯、美國財政部長耶倫、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商務部長雷蒙多相繼訪華,向外界展現出改善對華關系的姿態。“在經歷了兩年的‘危險期’后,美國和中國的關系現在正向好發展。”耶倫26日在參加活動時稱。新加坡副總理王瑞杰27日說,中美關系出現了“令人鼓舞的解凍跡象”,但顯然雙方之間還存在信任赤字。
許多評論認為,中美高層交往正在加強,但雙方關系并未真正改善。那中美關系如何才能真正改善?近日在韓國舉行的一場研討會上,一家美國智庫的專家給出自己的答案:美方需要向中方伸出“橄欖枝”,至少做出實質性行動。
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和美國務卿布林肯在華盛頓舉行會談。圖源;外媒
“中美不僅應恢復對話,還要深入對話,全面對話”
美聯社稱,王毅的訪問“受到高度關注”,他26日抵達美國后不久即與布林肯舉行會談。第一天的會談于26日下午舉行,持續了約兩個小時,布林肯在美國務院為王毅舉行工作晚宴。第二天的會談于27日上午舉行。
26日會見前,雙方簡短會見記者。王毅說,中美兩個大國有分歧,有矛盾,同時兩國也有重要共同利益,有需要共同應對的挑戰。為此,中美需要對話,不僅應恢復對話,還要深入對話,全面對話,通過對話增進相互了解,減少誤解誤判,不斷尋求擴大共識,開展互利合作。推動兩國關系止跌企穩,盡快回到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軌道。
王毅表示,中美關系中總會出現一些雜音,中方對此淡然處之。因為我們認為,判斷是非的標準不是看誰胳膊粗、誰嗓門大,而是要看是否遵循了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規定,是否符合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是否順應了時代發展進步的潮流。我們相信,事實會證明一切,歷史會給出公正的評價。
“我贊同王外長所說的話。”據美聯社報道,布林肯稱。之后,雙方開始舉行閉門會談。
路透社稱,27日一早,中美外交官再次會見,與高級助手面對面坐在一張寬大的桌子兩邊,記者們則被帶出房間。報道稱,王毅為期3天的訪問是中美之間一系列外交接觸中的最新一次。
“中國高級外交官周五將赴白宮,與沙利文舉行會談”,法新社稱,王毅和沙利文此前分別于9月和5月在馬耳他和維也納舉行會晤。“沙利文先生期待與王毅進行討論。這是與中國保持溝通渠道暢通的努力的另一個里程碑,”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約翰·柯比26日表示。
另據中國人民銀行網站27日消息,為落實中美兩國元首巴厘島會晤重要共識,根據國務院副總理、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何立峰和美國財政部部長耶倫7月在北京會談期間達成的共識,中美金融工作組25日以視頻方式舉行第一次會議。
“美國希望中國幫助調解中東沖突”
據彭博社報道,今年7月曾訪華的耶倫26日在參加活動時表示,美中高層有兩年多時間幾乎沒有任何接觸,“我認為這是一個危險狀態,當雙方有分歧時這尤其危險”。她稱,美國和中國需要在全球問題上共同努力,“債務減免是其中一個問題,氣候變化是另一個問題,還有很多其他例子”。
盡管中美關系中存在著各種亟待商討的雙邊問題,但多家美國媒體稱,中東局勢是美方現在最希望與中方討論的話題,美國政府希望中國幫助調解中東沖突,助其逃脫“中東困境”。
“中東戰爭幽靈迫在眉睫”,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美中最高外交官會談最緊迫的焦點是以色列與哈馬斯的戰爭以及防止地區沖突。美國廣播公司(ABC)認為,盡管中美雙邊關系中有很多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但中東沖突預計在議程上占據重要地位。“中東和歐洲正在發生兩場可能改變世界的沖突,美國希望與中國至少找到一些共同點。”美聯社稱。
路透社27日報道認為,關于王毅來訪,拜登政府的首要任務是防止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的激烈競爭和分歧導致直接沖突,但加沙地帶的事態發展促使美國將中東問題放在談判的首要位置。中國和美國的政策分析人士均認為,避免中東發生更廣泛的戰爭符合雙方共同利益。美國希望中國能夠利用其“對伊朗的影響力”幫助確保巴以沖突不會蔓延到其他地區。但該媒體采訪的美國和中國專家均認為,美國和中國在中東問題上的立場幾乎沒有共同之處。
俄羅斯《消息報》稱,美國希望中國幫助調解中東局勢。俄政治學家彼羅熱科稱,華盛頓無法獨自應對新的中東危機。考慮到中國在促成伊朗和沙特和解方面的成功經驗,美國試圖讓中國參與調解努力。但俄高等經濟大學專家蘇斯洛夫說,中美兩國在中東問題上的立場完全不同。美國支持以色列摧毀哈馬斯,認為防止沖突擴大的辦法是削弱伊朗。而中國主張全面停火,認為解決沖突的辦法是建立巴勒斯坦國。
《華爾街日報》26日發表評論文章,分析了“中國在中東幫助美國”的可能性。文章稱,對美國來說,中國是比俄羅斯或伊朗更強大的潛在對手,但與美國有共同利益。中美兩國都喜歡全球經濟穩定和中東地區的平靜,兩國都受益于對商業和投資開放的世界。“當拜登政府團隊在其中東外交的廢墟上苦苦思索并急切地向該地區投入更多軍力以威懾伊朗時,它正在尋找一個不太可能的合作伙伴——中國。”這將是拜登政府最初外交政策的轉變:其早期目標是擱置俄羅斯、安撫伊朗,以將美國的經濟、外交和軍事資產集中于應對崛起的中國;而新政策可能恰恰相反:擱置中國,以更有效地關注俄羅斯和伊朗。中國會幫助美國嗎?文章稱:“將拜登從中東困境中拯救出來,可能并不是中國的首要任務。”“我們只能確定一件事:拜登團隊看起來越饑渴,中國‘幫助’的代價就越大。”
“美國需要伸出橄欖枝”
新加坡副總理王瑞杰在27日參加一場活動時表示,雖然世界最大兩個經濟體美國和中國之間的競爭不可避免,但沖突卻可以避免;作為“世界上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雙邊關系”,雙方必須想方設法找到共同點,并和平共處。
德國《商報》稱,美國希望和中國討論中東戰爭。但北京方面很清楚,拜登政府不會改變對華政策基調,中國仍然是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特別是考慮到明年美國總統選舉即將到來。
“美國一心想把與中國的問題分開,”美國“政治新聞網”26日引述中國問題專家科里·庫姆斯的話說,“舉例來說,它一方面想以合作的方式談論芬太尼,因為它需要中國。但在科技方面,尤其是半導體方面,美國采取了非常激進的政策,以確保中國不會獲得某些技術能力。”該專家說:“北京非常明確地表示,它已經厭倦了這種劃分。他們的立場非常一致,如果美國愿意合作,他們就合作,如果美國不愿意合作,他們就不合作。”
據《韓民族日報》報道,在25日舉行的第19屆“韓民族日報—釜山國際研討會”上,關于中美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美國進步智庫政策研究所(IPS)旗下刊物《焦點外交政策》主任約翰·費弗發表了觀點。“這可能是一個很大的要求,但所需要的是美國向中國伸出某種橄欖枝,以表明其態度的嚴肅性,”他說,“那根橄欖枝可能是取消對中國商品征收的關稅或減少貿易處罰,特別是對出口到中國的高科技產品,包括計算機芯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