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法新社10月4日報道,歐盟4日正式啟動一項針對中國的調查,它表示有“充足證據”證明中國存在可能損害歐盟產業的電動汽車補貼。
報道稱,從現在開始倒計時,調查必須在13個月內完成——但歐盟可以從當天開始征收9個月的臨時反補貼稅。
如果歐盟認定存在不公平做法,可以對中國汽車制造商征收高于歐盟標準10%的關稅。但布魯塞爾也可能決定不采取任何行動。
報道稱,歐盟的聲明說,歐盟委員會決定“在沒有接到歐盟汽車行業書面投訴,也不代表該行業的情況下”展開調查。
9月12日,在山東港口煙臺港汽車碼頭,大批出口商品車等待裝船發運。(新華社發 張超 攝)
另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0月4日報道,該調查在歐盟內部引起了轟動。它不僅會調查中國品牌獲得的(補貼)支持,還會調查在中國開展業務的歐洲和其他國際品牌。
這意味著在中國生產的特斯拉、大眾和寶馬汽車可能都要被征收進口稅——事實上,基于品牌國籍的歧視會違反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定。
據報道,消息人士說,雖然調查由歐盟委員會發起,但它是應法國業界和政府人士的非正式要求進行的。德國強烈反對這一調查。
上周在柏林的一個論壇上被問及調查是否有可能引發貿易戰時,德國總理朔爾茨回答說:“這顯然是不可能發生的。”
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羅伯特·哈貝克則承認德國產業擔心報復。
據路透社此前報道,德國總理朔爾茨對德國《經濟周刊》說,他不相信有必要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額外)關稅。
他說:“我們的經濟模式不應基于或依賴保護主義,應該依靠我們產品的吸引力。”
他指出,上世紀80年代日本汽車制造商、90年代韓國企業進入德國市場時也有類似擔憂。他說:“但我們堅持了自己的立場。”
據參考消息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