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第一区,国产精品久久中文,在线中文字幕视频观看,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關鍵數據公布!廣東領先,浙江超山東,安徽再進位,福建首上榜

據決策雜志微信公眾號9月27日消息:如何評價一個地方的發展勢能和競爭優勢?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無疑是一個重要觀察指標。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共投入R&D經費30782.9億元,相比2021年增加了2826.6億元、同比增長10.1%,R&D經費投入強度為2.54%,比上年提高了0.11個百分點。

具體來看,全國共有12個省份的R&D經費投入超過千億元。其中,四個經濟大省穩居第一梯隊,廣東為4411.9億元、江蘇為3835.4億元、浙江為2416.8億元、山東為2180.4億元,體現出經濟實力背后的創新能力。

同時,北京、上海、安徽憑借作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優勢,投入持續擴大,北京2843.3億元、上海1981.6億元、安徽1152.5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是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為1082.1億元。中西部地區上榜的省份有4個,分別為湖北(1254.7億元)、四川(1215億元)、湖南(1175.3億元)、河南(1143.3億元)。

01

經濟大省拼創新經濟實力是R&D經費投入的重要支撐。這在廣東、江蘇、山東、浙江4個經濟大省身上有著直觀體現。

2022年,廣東以12.91萬億元的GDP總量繼續位居全國之首,其R&D經費投入也在全國名列前茅,達到4411.9億元。不過,相比于GDP總量連續34年保持全國第一,廣東R&D經費投入卻是自2016年才首次躍居全國第一,并成功蟬聯7年。

這一“時間差”,折射著廣東經濟發展的“動力”變革。廣東在過去依托土地和人口紅利迅速實現工業化,締造了“世界工廠”的奇跡,但隨著傳統紅利逐漸消逝,亟待通過科技創新實現動力接續。

從實踐看,近年來廣東無論是制造業轉型升級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培育發展,無不對科創投入提出越來越大的需求,而廣東厚實的經濟“家底”則為科創投入的增加創造了條件。

另一方面,2017年實質性啟動建設的粵港澳大灣區,亦將“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列為重要目標。這不僅從國家戰略高度推動廣東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強省,也從粵港澳三地協同、科創載體建設等方面形成了有效助力。

例如,廣東已構建以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為引領,并囊括了10家省實驗室、3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460家省重點實驗室、2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4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等的高水平多層次實驗室體系。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截至2022年,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至6.9萬家,同時研發投入、研發人員數量、高新技術企業量、發明專利有效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主要科技指標均居全國首位。當前,廣東全省研發人員達到130萬人,數量居全國第一,擁有一批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2023年華為公司的半年報顯示,上半年華為研發費用達826.04億元,同比去年上半年增加35.41億元。2022年,華為研發投入達到1615億元,占全年營收25%,10年來累計投入研發費用逼近萬億,達9773億元。這成為粵企“拼創新”的一個典型代表。

高校與科研院所是廣東基礎科研的關鍵陣地。過去幾年,深圳以其獨有的模式和速度“瘋狂建大學”,同時港澳高?!氨鄙稀敝槿浅鞘修k學亦不鮮見,例如正在廣州南沙探索“新工科”范式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目前,廣東共有15所新大學正在創辦中。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公共經濟研究所所長汪云興分析,這將強化廣東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作為以研究基礎科研為主的科技基礎設施,能帶動廣東整體的基礎研究水平。

廣東并非孤例。同為經濟大省和制造大省的江蘇,研發投入和創新能力的提升也值得關注,并且突出表現在產業維度。江蘇省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江蘇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到41.1%和49.6%;全省科創板上市企業達105家,2022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達4.4萬家,這一數字位居全國第二。

從山東和浙江來看,盡管多年來山東在GDP總量上超過浙江,但在R&D經費投入方面,浙江一直領先于山東,并且近年來兩省的差距逐漸拉大,2021年兩省差距為213億元,但2022年擴大至236.4億元。

這跟浙江的主導產業與當地“龍頭”企業的帶動不無關系。以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浙江,環杭州灣地區已成為全國性創新中心,阿里巴巴、網易等互聯網龍頭企業也逐步發展為浙江創新發展的領頭羊。2022年阿里巴巴財報顯示,當年研發投入占全年凈利潤的87%。

不過,山東亦在發力,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基礎研究成果從山東各大高校科研機構問世;另一方面,當地龍頭企業在新興產業領域的創新帶動作用漸強,如在新材料領域,山東萬華化學企業成亞洲第一家、全球第二家掌握尼龍12全產業鏈生產技術的企業。

02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后勁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表示,支持北京懷柔、上海張江、粵港澳大灣區和安徽合肥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統計數據顯示,聚焦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上述地區均為R&D經費“大戶”。

北京科教資源“家底”深厚,是全國科技創新策源地。教育部數據顯示,2022年北京擁有34所“雙一流”大學,位居全國榜首;整個華北地區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普通高校一共有86所,而其中北京就占到了47所,占華北地區總量的55%。

科研實力與產業動力并舉的北京,高成長企業主體逐步擴大。2021年,北京高新技術企業達2.76萬家,居全國各城市首位,獨角獸企業達到102家,已培育認定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370家,近六成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高精尖產業領域。

對此,汪云興進一步分析,從全國來看,市場經濟越發達的區域,企業科研投入就越有積極性,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體系,也就將能更好地服務于當地整體產業的創新發展。

從上???,當地金融業的發達為其科創研發注入了充沛的新鮮血液。早在2020年,上海就明確要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金融科技中心。近年,上海金融科技創新深入推進、產業生態持續完善。其中,外匯交易中心、上證所、中金所等重要金融基礎設施的科技子公司落戶上海;此外,金融科技獨角獸企業領域,萬得信息、銀聯商務等企業先后入圍全球金融科技獨角獸企業榜單。

更具代表性的是安徽。作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一員,安徽的R&D經費投入不容小覷。2022年,安徽全省R&D經費投入為1152.5億元,這一排名對比2021年更進一位,并且成功“沖入”前十陣營。

觀察發現,自1970年中國科技大學遷至合肥之后,以此為重要創新策源地,安徽探索出一條提升科創能力的獨特路徑,一方面是傾盡資源支持中科大發展,另一方面則借由中科大不斷匯聚科創資源、孵化創新成果,如“墨子號”實驗衛星、“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等一大批重大原創成果不斷涌現,使合肥乃至安徽的科技優勢從無到有、從有到優。

目前,安徽相繼建設了一批國字號重大戰略平臺,成為全國唯一實現創新型省份、自創區、全創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全覆蓋”的省份。

“北京、上海、深圳、合肥等地區作為區域創新高地,將是國家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的重中之重,在此可以匯聚更多的科技創新資源,提升整體科技資源的利用效率,以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的產業轉型升級,或許是未來區域創新轉型的發展方向。”汪云興說。

03

多省份競爭激烈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R&D經費投入超千億的省份名單中,福建首次在列。

福建省科技廳發布的數據顯示,福建R&D經費投入強度從2017年的1.6%提高到2021年的1.98%,年均投入增長15.6%,2022年福建R&D經費投入達到1082.1億元,同比2021年增長11.7%。

進一步看,企業成為福建提高區域創新能力的重要抓手,近五年來,福建省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保持在88%左右的高位。以寧德時代為例,作為動力電池行業具備核心競爭力的福建本土企業,2022年寧德時代研發費用投入達155.10億元,同比增長101.66%,研發投入占總營收的4.72%。

剩余R&D經費投入超千億的省份,還有湖北、四川、湖南、河南四個中西部省份。從排名看,相比2021年,2022年湖北趕超四川排位第七、湖南穩居第九、四川仍是西部地區唯一上榜的省份。

這其中,湖南作為中部大省,“科創”標簽越來越鮮明。2023年,長沙首次高調提出以“全球研發中心”撬動科創高地建設,力推動超級雜交稻、“天河”超級計算機等世界級科研成果涌現;河南近年連續出臺一系列招商引資、人才引進政策,吸引眾多全國知名科技企業和研究院落地,包括華為、阿里云、科大訊飛、哈工大鄭州研究院、北理工鄭州智能科技研究院等;湖北則大力推動以科創“新物種”企業為代表的各類科技創新主體競相發展,共培育2099家科創“新物種”企業。


相關閱讀

安徽500億元財政資金支持科技創新 約七成投向企業

2022年財政科技支出達508.4億元,較上年增長22.2%,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1%。其中,全省財政科技支出70%左右投向企業。

公示!安徽擬認定4個省級大學科技園

現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園等4家擬認定為省級大學科技園的單位進行公示,公示期為2023年7月14日—2023年7月18日。

滁州經濟運行和科技創新兩項排名均居全省第一

7月20日,省轄市市委書記、市長二季度工作會議在合肥召開。

安徽全社會研發投入經費總量和強度雙雙躋身全國第一方陣

《公報》顯示,安徽省2022年全社會研發投入經費達1152.5億元,同比增長14.6%;研發投入強度達2.56%,同比提升0.22個百分點。

安徽:實現“科教大省”向“科技創新策源地”的跨越發展

2022年安徽省區域創新能力躍居全國第7位、連續11年位列全國第一方陣,創新環境由2021年的全國第12位躍升至全國第3位,實現了科教大省向科技創新策源地的跨越發展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京市| 介休市| 炉霍县| 乌拉特中旗| 临泉县| 舒城县| 永仁县| 兰西县| 怀化市| 宁阳县| 上栗县| 屏东县| 宽甸| 龙胜| 五华县| 乐平市| 吕梁市| 景洪市| 桂林市| 溧阳市| 绥阳县| 海安县| 英德市| 新巴尔虎右旗| 靖安县| 海兴县| 金湖县| 托里县| 呈贡县| 呼玛县| 安远县| 公主岭市| 郓城县| 突泉县| 集贤县| 北碚区| 获嘉县| 铁岭县| 从化市| 万年县| 玉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