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商報:近日,號稱“史上最強”的醫療反腐正在進行,幾乎每天“進去”一個院長。
醫療行業有多腐敗,為何會滋生腐敗,反腐的拳頭應該砸向哪兒,將對行業帶來怎樣的震動?華商報記者對話幾位業內人士,以期了解行業腐敗內幕,以及這一輪醫療反腐可能產生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這輪反腐風暴下,陜西也出擊了。前不久,陜西省面向社會征集意見,明確提出,醫藥代表不得向醫療機構給予回扣,醫務人員違紀將移交紀檢部門。
有多腐敗?
查且狠查 每天“進去”一個院長或書記
查且狠查!每天“進去”一個院長,一場號稱“史上最強”的醫療反腐風暴正駛向深水區。
據媒體不完全統計,今年全國至少有168位醫院現任或者原任院長、書記被查,數量已超過去年全年的兩倍。分地區來看,南方省份的反腐力度整體強于北方,其中廣東、四川是反腐力度最大的地區,兩省分別有41位、33位院長、書記被查,合起來占全國被查醫院院長、書記總數約44.5%;北方省份中,山東是反腐通報數量最多的省份,已有11位院長、書記被查。
從職務能夠看出,這些落馬被查的并不是來自于廣受詬病的莆田系等民營醫院,而基本都是一水的公立醫院當家人。從職務級別也可以看到,被查的大多數來自于縣級或者地級市醫院,但也不乏實力雄厚的三甲醫院,比如,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原黨委書記范玉強,廣東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張建民,以及7月25日主動投案的山東省立第三醫院原黨委書記呂涌濤。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院長、書記被查的同時,還有諸多醫院科室主任以及多家藥企上市公司高管落馬。顯然,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反腐不但緊盯領導干部和關鍵崗位人員等“關鍵少數”,而且還是受賄行賄一起查。
醫院基建、大型儀器設備采購環節,是醫療系統腐敗高發區。一旦出事,就是窩案、串案,查獲一人牽出數人甚至數十人的大案。據官方此前披露的一個案例,云南普洱市人民醫院一臺進價1500萬的醫療器械直線加速器,卻是以3520萬元買入,當時的院長吃掉的回扣比機器本身還要多!這樁受賄案件最終牽連7名公職人員受賄,13名供貨商行賄,幾乎算是“一鍋端”。
為何腐敗?
醫藥代表花錢購買“入門證”需“打點”領導、醫生
為何會滋生腐敗?一位陜西省內縣級二甲醫院的主任醫師給華商報記者舉了個例子。
同樣效果的藥品或器械,到底誰能進入醫院?醫藥代表為了推銷自家產品進醫院,首先需要“打點”院級領導、科室主任,這就是一筆可觀的“入場費”。同時,為了推動產品銷量,還需要為基層醫生提供一定的“提成”。此外,以學術推廣的名義開展“帶金銷售”,大包大攬醫生、醫院領導的差旅費還不夠,甚至還會包圓家屬的旅游費。換言之,部分醫藥代表獲得“入門證”的方式,就是送錢。
治病救人的事兒一旦牽扯上巨額利益,這件靠良心的事兒可能就變味兒了。這不僅會影響醫生的診療行為,不利于醫改的深入推進,也會間接帶來“看病貴”的后果。
因此,嚴控醫藥代表違法的銷售行為,讓他們沒辦法用利益來換取“入門證”能夠嚴控醫療腐敗,消除部分隱晦的看病成本,讓藥品還原本來的價值。
陜西有啥舉措?
醫藥代表違規情節嚴重的 兩年內不購入該企業藥品
華商報記者注意到,針對醫藥行業可能滋生腐敗的問題,陜西省曾經面向社會,對《醫藥代表醫療機構內拜訪工作人員管理規定(試行)(征求意見稿)》廣泛征集意見。
這份征求意見稿中規定,醫藥代表在醫療機構開展有關產品學術、商業推廣活動,應先在醫療機構藥品、醫用器械、醫用耗材等職能部門登記建檔(內容應包含藥品、醫用器械、醫用耗材等生產經營企業法定代表人簽字或蓋章的授權委托書原件、被授權人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具體授權開展的業務和授權期限;加蓋企業公章的廉潔承諾書等)并報醫德醫風部門統一管理。原則上醫藥代表每年至少登記一次,中途更換代表應及時申請變更,未經登記的醫藥代表不得在醫療機構開展有關產品學術、商業推廣活動。
醫療機構應建立接待管理制度,按照“三定兩有”(定接待時間、定接待地點、定接待人員,有接待流程、有接待記錄)原則,實行預約接待。 醫藥代表須提前與醫德醫風部門或者相關職能部門工作人員預約,醫療機構應對其身份進行復核。被接待的醫藥代表與事先預約人員信息不一致的,應由被接待人說明理由,并經醫療機構醫德醫風部門審核同意。對未提前預約或身份信息復核未通過的醫藥代表一律不予接待。
醫藥代表不得違法開展業務活動,不得以任何名義、形式向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含其近親屬和其他特定關系人)給予回扣,不得委托技術人員、安裝維修人員等統計本公司產品在醫療機構內使用量,不得向醫療機構工作人員索取產品銷售相關信息。
醫藥代表違反本規定有關要求的,將該企業申請列入陜西省醫藥購銷領域商業賄賂不良記錄,醫療機構視情節給予涉事企業有關產品限量采購、終止與其合作關系等處理措施,情節嚴重的,兩年內不購入該企業的藥品、醫用設備和醫用耗材。 同時,各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在本機構內違規私自接觸醫藥代表的,納入醫務人員不良執業行為記錄管理。存在違規違紀行為的,移送紀檢監察部門處理;涉嫌違法的,移交司法部門處理。
據了解,杜絕醫藥代表滋生腐敗問題,陜西并不是第一家。
早在今年4月,廣西崇左市人民醫院就發布了關于醫藥代表拜訪醫務人員的公告,其中對于接待時間、接待地點、接待管理等方面都作了規定。還有一些地區面向社會公布舉報電話、電子郵箱、信息平臺等,要求行賄受賄一起查。
反腐鐵拳應砸向誰?
最終的獲益方 以及具有“話語權”的管理者
事實上,全國范圍內曾有過多輪醫療行業的反腐行動,但效果并不明顯。曾有律師在采訪中表示,對于過去的醫藥領域腐敗案件,最終的處罰都是落在了個人身上,無法真正打擊到最終的獲益方,也就是醫藥企業以及醫藥代表。但這輪反腐的拳頭,明確砸向醫院背后的醫藥代表和公司。
一位三甲醫院醫生告訴華商報記者,這次整治朝著根本解決問題的方向邁進了一步,不少查處都是從末端抓起,順著已有的證據線索,一鍋端。 “在醫院方面,大眾的關注重點不能只放在一線醫生,更應該放在醫院的采購方藥劑科,以及醫院領導層,比如院長、書記,甚至是醫院的主管單位。要分清楚給予藥品‘入場券’的話語權到底在哪兒。”一位從事醫藥行業的人大代表說。
對行業企業有啥影響?
醫藥代表從業者 人數可能會“砍半”伴隨著
近日多個省份陸續啟動醫療行業專項整治行動,可以預見,2023年下半年,醫療反腐重拳仍將繼續。
反腐深入,行業聞風而動,大批學術會議暫停,醫藥代表群解散,數據連夜回收銷毀。 業內人士告訴華商報記者,整治起來必然引起鏈式反應。以前相熟的一些醫藥代表現在已經轉行,可能進入物流、農產品銷售等行業了。而按照這輪反腐的力度來看,未來3-5年內,藥代的總數可能會“砍半”,很多只靠拉關系的醫藥代表會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而剩下的這部分藥代,會因為行業門檻變高,收入不降反增。
“砍半”意味著原來的醫藥代表,有一半泡沫,有一半真材實料。“醫藥代表作為醫藥公司和醫生之間的紐帶,在推銷藥品、器械的過程中,能夠很好地向醫生推介新藥、介紹藥品用途與優勢,這也是醫藥代表存在的初衷。”一位縣級醫院的主任醫師說。
隨著行業反腐的推進,藥品行業企業營銷成本降低,人力成本減少,在一定程度上為研發和創新帶來了空間。如果能以患者利益為本源,加強對患者直接進行科普、隨訪等延伸性優質服務,也會加速行業轉型。
從各項舉措來看,反腐加大力度,對于醫護人員正向謀取利益而言,會產生助力。尤其是有經濟壓力的醫生,他們可能會專注于提升學術能力、發展個人網絡IP等。
上述從事醫藥行業的人大代表表示:“如果藥械市場和醫療能夠分開管理,或許是個好辦法。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同時,可以適當考慮高薪養廉,同時細化懲治標準,例如,醫生一旦出問題就會被開除。”
一位縣級醫院的醫生則表示,對醫藥代表工作和管理的規范化,可能無法完全杜絕其與醫生私下見面,因為有些行為比較難界定。陜西出臺的這些政策還可以考慮用內外監管的方式來扼殺滋生在暗處的腐敗。
華商報記者:李新怡 白仲夏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