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肥東有夢,沒有止于心動,而是付諸行動,“我從包公家鄉來”就是“幸福肥東”里那沸騰的一章。由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合肥市文明辦、中共肥東縣委主辦的“我從包公家鄉來”大型融媒體采訪活動,已經連續走過第四屆。12月21日,此次桂林之行也已圓滿結束。采訪團不遠千里,祭奠“中國好人”孟鳴之烈士,被稱贊為肥東人的“重情重義”之舉。不難看出,“我從包公家鄉來”已成“幸福肥東”的推介使者,宣揚肥東文化的重要助力。
英雄長眠,精神永存
——“我從包公家鄉來”采訪團祭奠孟鳴之烈士
“中國好人”孟鳴之烈士生前是肥東消防救援中隊四級消防士,2019年1月18日,合肥市肥東縣一糧油貿易有限公司谷物烘干機發生火災,肥東縣消防救援中隊出動2輛消防車14名指戰員前往處置,戰斗員孟鳴之在烘干機頂部利用水槍向內部灌水清理陰燃時不幸滑落烘干機內,失去知覺。經醫院全力搶救仍不幸壯烈犧牲。
英雄長眠家國土,精神永存天地間。
孟鳴之是桂林全州人,此次“我從包公家鄉來”不遠千里來到桂林,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祭奠“中國好人”孟鳴之烈士。
12月19日一早,“我從包公家鄉來”融媒體采訪團一行人,就在桂林市文明辦、民政局相關人員的陪同下,前往桂林堯帝園。堯帝園背靠堯山,一座座墓碑整齊,莊嚴,凝重。
孟鳴之烈士的墓碑,常年被鮮花包圍著,墳頭兩株四季桂,飄出淡淡的幽香,似乎寓意著孟鳴之高尚道德、人品正真的品質。
孟鳴之烈士是“消防英雄”,他的墓碑設計也帶著濃濃的“消防色彩”。除了“消防英雄孟鳴之”幾個大字外,墓碑上還刻畫了一幅生動的消防員救火情景,還有4個“消防栓”全方位守護著孟鳴之的墓地。
“孟鳴之烈士是我們的消防英雄,所以,當時特地結合他的生平事跡,設計了這座墓碑。”桂林市公墓管理所所長賀東平介紹,除此之外,對于孟鳴之的公墓,管理所也是常年精心維護,四季鮮花不斷,讓英雄安穩長眠,也方便群眾祭拜,“孟鳴之的敬業奉獻精神一直激勵著大家,平時經常有市民自發前來祭奠。”
采訪團的祭拜儀式在悠揚的哀樂中開啟,采訪團成員兩名消防代表為孟鳴之敬獻花籃,整理緞帶。隨后,桂林市社會事務和兒童福利科蔣桂明主任,桂林市公墓管理所所長賀東平先后為孟鳴之敬獻花籃,表達哀思。
其后,采訪團一行向孟鳴之烈士三鞠躬。
中共肥東縣委宣傳部三級調研員許澤夫沉痛悼念悼詞,許澤夫在墓前追憶了孟鳴之生前的英勇事跡,感謝孟鳴之為“幸福肥東”做出的突出貢獻,稱贊孟鳴之為合肥、桂林兩地的消防英雄,也將兩地人民拉得更近了,牽得更緊了。
在儀式臨近尾聲,全體人員為孟鳴之默哀了一分鐘,以表達最深切的哀悼。
英雄兒女 從未忘記
—— “我從包公家鄉來”采訪團探望孟鳴之父母送上萬元慰問金
慰問英烈家屬,銘記英烈精神。廣西桂林全州縣安和鎮,這是一座百年小鎮,盛產安和芋頭,這也是孟鳴之烈士的家鄉。12月19日上午,“我從包公家鄉來”采訪團在堯帝園公墓祭奠完消防英雄孟鳴之后,又驅車一個多小時,在安和鎮鎮政府工作人員的指引和陪同下,行進在蜿蜒的鄉村小路上,來到了孟鳴之的家。
孟鳴之是家中長子,還有一個弟弟如今正在讀初三。孟鳴之犧牲后,父親孟鐵橋也以居家務農為多,不再外出打工。“愛人身體不大好,還要照顧小的上學,說實話,孟鳴之走后,也沒心情出去打工了。”
回首多年前,2015年9月,孟鳴之從地方高校新生入伍,后加入肥東消防救援中隊,成為一名光榮的消防戰士,成了全家的驕傲,這也讓以務農、打工維持生計的孟鐵橋夫妻倆高興了許久。
“我從包公家鄉來”采訪團親切細致地關心著孟鐵橋一家人如今的生活狀況。
中共肥東縣委宣傳部三級調研員許澤夫帶著肥東人民的關切,向孟鳴之父母表達了崇高的敬意。“孟鳴之不僅是你們的兒子,也是我們肥東人民的兒子,我們肥東人民永遠都不會忘記他,永遠都會感謝他。”
許澤夫說,孟鳴之救火犧牲的英勇事跡,深深刻在肥東人民心中,敬業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每一個人學習,是年輕人學習的楷模。
據介紹,為了紀念孟鳴之,肥東建有鳴之廣場,廣場內有孟鳴之雕像。肥東還計劃興建孟鳴之紀念館,開展系列紀念消防英雄的活動等。“誠摯地邀請你們到肥東去,到孟鳴之戰斗過的地方去看看,隨時歡迎您們。”許澤夫代表采訪團為孟鐵橋夫婦送上了1萬元慰問金。
推介肥東 學習“點子”
——“我從包公家鄉來”采訪團學習桂林“創城點子”
“我從包公家鄉來”采訪團此次桂林之行,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熱烈歡迎,所到之處,皆有當地相關部門工作人員陪同,為采訪團采訪、考察提供便利。尤其肥東心懷感恩,不忘英雄,不遠千里前來祭拜“中國好人”孟鳴之烈士,探訪慰問其家屬,受到了桂林方的高度點贊,“你們肥東人真是重情重義啊。”
12月20日下午3時,“我從包公家鄉來”采訪團應桂林市委宣傳部、文明辦邀請,來到桂林市政府進行座談交流。
在會上,“我從包公家鄉來”采訪團推介了“幸福肥東”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內容,桂林與會人員對肥東縣豐富的文化底蘊、文明傳承的挖掘、卓有成效的經濟文化建設等刮目相看,豎起了大拇指。
桂林,這座擁有2100多年歷史的古城,如今,正煥發著青春的、文明的力量。2020年,桂林市上下齊心,為榮譽而戰,艱辛走過多年創城之路后,終于成功摘得“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讓山水插上文明的翅膀,展翅翱翔。如今,桂林市正在奮力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笑迎八方客。
在座談會上,桂林市委宣傳部文明辦唐黎主任向采訪團介紹了桂林文明城市創建的優秀經驗,比如桂林老百姓家喻戶曉的“金點子”熱線電話,將老百姓來電反映的問題,詳細記錄,列成問題清單,分配至責任單位,督促解決并反饋。“一年收到8000多件反映線索,解決率高達90%以上,真正讓老百姓在創城中得到實惠,這樣,他們才會從內心里支持創城。”
此外,還有包聯機制、督促機制,通過群策群力,引導全民參與。“從要我創城,轉變為我要創城,讓老百姓既是參與者,也是受益者,充分發揮老百姓主動權,全市形成合力,上下一心,將這件大事辦成。”
在創城中,臨桂區為桂林市政府所在地,臨桂區宣傳部社科聯陳主席在座談會上分享秘訣就是“創城就是落實到老百姓滿意度上,以老百姓的滿意為標準。”
發出邀請 兩地聯誼
——“我從包公家鄉來”誠邀桂林前往肥東考察
在座談會上,許澤夫介紹了“我從包公家鄉來”活動的背景,合肥市肥東縣是包公的家鄉,同時,包公也曾在河南開封、廣東肇慶等地為官,在很多地方留下了為官清廉、秉公執法的故事,形成了在國內外影響深遠的“包公文化”。此活動從2019年開始,如今已是第四屆,采訪團追尋著包公的足跡,曾踏至河南開封、商丘,廣東肇慶,浙江寧波、紹興等地,聆聽包公故事、弘揚包公文化、傳承包公精神。
如今,采訪團活動主題更加豐富,意義也更加升華。2022年,是肥東加快建設千億縣、創建全國文明城,展現新圖景的奮進之年。作為包公家鄉的肥東,以此活動為契機,學習典型、宣傳典型、培育典型,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精神力量和道德滋養,真正把榜樣的力量轉化為推動發展的生動實踐。以奮發昂揚的姿態為新時代文明風尚增添肥東色彩。
近年來,肥東涌現出了一批在群眾身邊的“平民英雄”。這其中就有一位“中國好人”,他叫孟鳴之,來自廣西桂林全州。“中國好人”的先進事跡,不僅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彰顯了向上向善的強大力量,傳遞了社會正能量,引領了社會文明新風尚。
“孟鳴之是我們肥東和桂林共同的兒子,共同的‘中國好人’。”許澤夫說,按江淮大地的風俗,冬至祭拜已逝親人是一個習俗,因此,采訪團克服困難,不遠千里來到桂林,前往孟鳴之的墓地憑吊,去安和鎮看望慰問孟鳴之的父母。“孟鳴之為肥東奉獻過光與熱,把鮮血都灑在了肥東,我們肥東人不會忘記他的恩情。”許澤夫說,孟鳴之是“中國好人”,這也是文明創建的重要抓手,是文明創建中應該挖掘宣揚的正能量與好人文化。
采訪團千里到達廣西桂林、全州等地拜祭英烈,從未忘記英雄,收到了桂林多方高度贊譽,盛贊肥東人民“重情重義”。
在會上,許澤夫向桂林發出誠摯邀請,希望有機會前往肥東交流,讓兩地情誼源遠流長。
結語:突破傳統線路,開創新的領域,在普通中走出的創新,從平凡中展現的不同。文化,使我們想象力充滿,是詩歌,是陽光。“我從包公家鄉來”大型融媒體活動是“包公文化”的使者,是“幸福肥東”的使者,我們創新不止,奮斗不息,逐夢未來。
大皖新聞記者 朱慶玲 劉哲 高緒巍/文 殷志強/圖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