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對于當了37年理發師的管金和來說,最近有了一個新身份——“教授”。11月4日,今年57歲的他通過蕪湖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聘任審核,受聘到蕪湖醫藥衛生學校當“教授”。
管金和能當上“教授”,是因為蕪湖市率先實施的“紫云英人才計劃”。截至目前,蕪湖已有254名各行各業的人才通過這一項政策當上了多所院校的“產業教授”。這些“教授”們,將走進安徽工程大學、皖南醫學院、蕪湖職業技術學院等本科、專科院校以及中職學校的專業課堂,進行為期3年的傳道授業。
57歲的管金和是蕪湖市東美美發造型工作室老板,從事美發美容行業至今已經37年,培訓以及教授的學徒超千名。作為一名高級美發師,管金和曾獲得蕪湖“首屆工匠年度人物”。“理發等很多傳統技藝現在不被年輕人接受了,有的甚至面臨失傳,要傳承就必須要有傳承的渠道。”管金和說,現在自己有了“教授”身份,他將發揮自己的工匠精神為社會創造價值。
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全面釋放人才活力,蕪湖在人才招引、培養、服務、激勵、保障等環節形成與打造優質的人才生態相適應的科學規范、開放包容、運行高效的現代人才發展治理體系。
“英雄不問出處”。好政策發揮了吸引人才“指揮棒”的作用。此次蕪湖聘請的254名受聘的“產業教授”全部是各行各業的頂尖人才,有科研精英、技術能手、勞模工匠,也有技能大師、非遺傳承人,還有不少企業高管。如潛心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工作的蕪湖青弋江種業有限公司汪瑋、蕪湖市四季春餐飲有限公司董事長、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張東昌等。
據介紹,254名“產業教授”聘期3年,由高校、職業院校進行年度考核和期滿考核,考核通過的可由高校、職業院校直接續聘,不合格將解聘。
254名“產業教授”進高校將帶來什么?安徽大學王云飛副教授表示,蕪湖“產業教授”入校授課是非常有價值的探索,是對高校產學研環節的升級,“產業教授”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發揮優勢,在校學生可以不出校門就對“產業”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和了解,實現真正的知行合一。
大皖新聞記者 汪艷 袁星紅
“產業教授”入校授課,他們將教些什么?
無論是科研專家、非遺傳承人還是匠人,他們都在各自領域閃閃發光,多年來,堅守初心、勤勤懇懇做好本職工作。今年,他們即將迎來新身份,成為高校的“產業教授”。11月4日,大皖新聞記者采訪了其中3位“產業教授”,他們表示自己會盡全力將知識、技藝傳授給在校大學生們。
汪瑋:去學校授課讓學生感受農業的魅力
2008年,畢業于農學專業的汪瑋選擇回鄉創業。進入蕪湖青弋江種業有限公司以來,她扎根土地,潛心農作物新品種的選育工作,承擔國家、省、市多個水稻聯合體的比較試驗等任務。科研之余,也深入田間地頭,向農民傳授種植技術等。
今年,作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汪瑋受聘為安徽工程大學生物工程專業的“產業教授”。談及感受,汪瑋毫不猶豫地說,“能走進學校授課,我想讓學生感受到農業的魅力,認識到現在的農業是機械化、社會化、服務化的,和城市一樣適合年輕人發展。希望能在我的影響下,有更多的年輕人愿意參與鄉村建設。”
對于大學的授課方向,汪瑋心里已經有了計劃。“目前還沒定下來是上什么課,但是授課過程中一定是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并且更偏向于實踐課,去田間地頭時間更多。”汪瑋告訴記者,未來可能在線上授課,也可能在課堂,也可能在室外上實訓課。
汪瑋表示,“產業教授”教學和傳統意義的上課有一定區別,但無論如何會以自身擅長的,也能讓學生真正能學習到東西的內容出發,設計教學,希望能給學生一些引導,讓他們提前接觸實踐,畢業時少一些茫然。
對于產業教授的薪資情況,汪瑋表示自己不在乎薪資多少,看重的是能走進大學教授更多的學生。“薪資只是對自己的激勵和認同。”
張東昌:希望把非遺技藝傳授給更多學生
在蕪湖市2022年度擬聘用“產業教授”名單中,蕪湖市餐飲協會會長、蕪湖市四季春餐飲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東昌受聘為蕪湖職業技術學院食品營養與健康專業“產業教授”。
2001年,張東昌出資接收了改制中瀕臨消失的四季春,在蕪湖著名的鳳凰美食街設立了四季春大酒店,發掘、推出了四季春傳統系列小吃。2019年,獲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我在大學授課主要會講食品安全和食品檢驗實踐課程偏多,因為學生們在課堂上已經學習到了很多理論。”張東昌告訴記者,讓學生們真正實地去一家家企業和賓館感受,如何將學習到的食品檢驗等理論知識運用在實踐中。
目前,張東昌也正為去大學授課做一些準備。“我要多看看學生們的教材,想辦法如何將課本知識和我們的實踐相結合,讓學生接觸的知識面更廣。”張東昌說。
對于此次受聘為“產業教授”,張東昌坦言其最大的感受就是很意外。“因為我作為一個非遺傳承人,作為匠人,手藝人,一般都是帶學徒,帶傳承人,但是去學校帶學生,傳授知識的范圍更廣,希望能好好把非遺技藝傳授給學生。”張東昌表示,能夠讓手藝人站到高校的講臺,對于他們而言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認可,也能讓他們通過更多渠道把手藝人的技藝系統化地教授給學生,把理論、技藝同產業化相結合。
管金和:傳統的發型需要真正的技術人才傳承
今年57歲的管金和目前是東美美發造型工作室負責人,從事美發美容行業至今已經37年,培訓以及教授的學徒超千名。作為一名高級美發師,管金和曾獲得蕪湖首屆工匠年度人物。
此次受聘為蕪湖醫藥衛生學校美容美體專業的“產業教授”,管金和直言內心無比激動,“我在美業行業中一直堅持做下去,也為我所做的技術而自豪,我將會為學生們傳授技能、傳遞愛心。”
“理發等很多傳統技術現在不被年輕人接受了,可能有一些還將面臨失傳,傳統的發型需要真正的技術人才能傳承做下去,如果沒有一種官方認可的身份也很難傳授他人。”管金和告訴記者,未來有了“教授”身份,他將應用美發美容專業手工技術與三維的藝術形態結合,創作具有特色意義的發型,發揮自己的工匠精神為社會創造價值。
管金和除了經營自己的工作室,還將大量時間投入到公益活動中去,為殘障人士、特困、弱勢群體義剪。“說實話,我沒有在學校講臺上講過課,但很希望有這天的到來,我一直做理發,教徒弟手藝,教育他們怎樣做人。”管金和表示,他會教授學生在美容美發行業中不僅需要精湛的技術、超人的審美觀,還要善良、有愛心。
大皖新聞記者 汪艷 袁星紅(受訪者供圖)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