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將課堂搬到葡萄園、草莓園、魚塘、釀酒廠,一節課包含了地理、生物、數學、歷史、美術等多個學科的內容。9月28日,合肥市四十六中暨陳麗初中地理名師工作室在大圩農業生態園里舉辦了一場“跨學科主題式學習——田野課堂”教學活動,這是繼今年新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改革實施,明確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開展綜合性的跨學科主題學習后,合肥初中學校面對初中跨學科主題學習的一次嘗試和探索。
“老板,你的陽光玫瑰什么天氣下會生長得特別好?”“葡萄的藤蔓上為什么要割出裂口來?”“魚塘里的魚苗投放與捕撈出來的魚按照多少比例配比才能維持住平衡?”上午9:30,大圩生態園里,合肥四十六中八(20班)的同學們涌進田間地頭。當書本上的知識來到現實中加以實踐時,大家的疑問一個接著一個冒了出來。據了解,此次田野課堂學生分成了兩組,小組成員分批進入葡萄園、酒廠、草莓園等,每一組都有跟隊的學科老師。成員提出自己的問題,由老師現場進行解答,最后記錄下收獲以及總結。
“感覺這次的田野課堂收獲很大,這些都是單純看書體會不到的。”八(20班)同學殷宇昊說,之前這里種植水稻一年2000元收入,種植草莓后2萬元,這讓大家明白了傳統農業與生態農業的關系。魚塘養殖也讓大家明白多個學科知識如何融合在一起,例如魚塘運用的打氧機運用了化學、物理兩個學科,提高養魚的存活率和產量。
“今年上半年,教育部出臺了新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開展綜合性的跨學科主題學習。這次的田野課堂是一次跨學科學習的嘗試和探索,目前看教學效果非常好。”合肥市陳麗初中地理名師工作室領頭人陳麗告訴記者,跨學科主題式學習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加強課內外學習有機融合,整體規劃課后服務與學校教育教學活動。從當天的田野課堂融合了地理、歷史、數學、生物、美術等多個學科的知識,最重要的是讓同學們可以將書本知識運用于生產生活中。例如葡萄藤上要切開幾個裂口,這運用到了生物學科的“營養下流”知識;大圩為何適合種植葡萄等作物運用到了地理知識;魚塘魚苗的投放和魚的捕撈比例需要數學知識;而大圩的歷史則屬于歷史學科范疇。愛寫生的同學還可以現場作畫。這種跨學科融合教學讓學生印象深刻,寓教于樂。
大皖新聞記者 張曉嶸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