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熱死了”有時并非一句玩笑話。據報道,近日多地醫院連續有中暑患者送醫,多人確診熱射病并已有死亡病例。7月13日,記者從合肥市多家醫院了解到,進入7月份以來中暑患者開始增多,有市民確診為熱射病,目前正在ICU接受治療。
合肥市急救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7月7日(小暑)以來,中心接到的中暑呼救開始顯著增多,7月11日甚至達到有29例,為今年入夏以來的最高峰。什么是熱射病?市民又該如何預防?記者就此采訪了專家。
關鍵詞:突發
合肥兩名男子相繼確診熱射病住進ICU
7月10日上午,59歲的劉浩(化名)突然倒在了豆腐坊里,當身邊人發現他時已經陷入了昏迷狀態。
“那天溫度比較高,據家人表述,豆腐坊里的環境比較潮濕、悶熱,患者被120送到醫院時體溫達到了40度,伴有抽搐和大便失禁,屬于典型的重癥中暑,我們稱之為熱射病。” 安徽省第二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劉俊表示,由于該患者出現了多臟器功能損害、凝血系統紊亂,急診科在進行緊急處理后將其轉入了ICU,他們對患者進行了氣管插管、臟器支持等治療,患者病情逐步好轉,預計將于明后天轉入普通病房。
無獨有偶。7月11日,一位年齡為60歲的綠化帶養護工人也因中暑而昏迷,被120送入該院急診科,經檢查后被診斷為熱射病,目前正在該院ICU接受治療。
“我們每年都會接診一些熱射病患者,如果及時送醫病情基本都能扭轉。”劉俊告訴記者,他也曾接診過病情比較嚴重的熱射病患者,患者在入院后短時間內,因多臟器功能衰竭并伴有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不幸死亡。
劉浩正在ICU接受治療,有望明后天轉入普通病房。
關鍵詞:數據
急救中心近期一天最多接到29例中暑呼救
記者從合肥市急救中心了解到,受高溫天氣影響,7月7日(小暑)以來,該中心接收到的中暑呼救顯著增多。據悉,自7月10日以來,合肥120平均每天接到中暑呼救22例,其中7月11日中暑呼救更是高達29例,為今年入夏以來的最高峰。
“每年的七八月份都是中暑的高發期,最近兩天中暑的患者明顯增多,我們醫院接診的中暑患者達到了20例,其中18例為輕癥患者,對癥治療后就回家了,有2例重癥患者正在醫院住院治療。”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醫生張旗表示,兩名住院患者均為男性,在戶外高溫作業后出現頭暈、嘔吐、乏力、大汗等癥狀,被120送往醫院。記者了解到,該院幾乎每年夏季都會接診到熱射病患者,今年暫未接收到相關病例。
張旗表示,中暑是指人體在高溫環境下,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導致機體散熱功能障礙引起的一種熱損傷的疾病,主要表現為中樞神經系統與心血管功能障礙,嚴重的可造成腦損傷或腎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是一種可能導致死亡的急癥。需要注意的是,戶外工作者是中暑的高發人群。
關鍵詞:提醒
熱射病可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中暑有哪些早期表現?和熱射病有什么區別?張旗表示,中暑早期表現為出現口渴、乏力、多汗、頭暈目眩等癥狀,有時伴有胸悶、惡心、嘔吐、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如果未能及時進行干預,患者可能會出現面色蒼白、煩躁不安、大汗淋漓、血壓降低、心率增快等癥狀。嚴重者將發展成重癥中暑,患者會出現痙攣、四肢抽搐、輕度昏迷,甚至高熱、休克等癥狀,此時若不及時治療干預,患者將出現生命危險。
“熱射病是最為嚴重的重癥中暑,分為勞力型熱射病和非勞力型熱射病。”張旗介紹,勞力型熱射病是指在高溫環境下長時間作業引起的體液流失,體內環境的紊亂。非勞力型熱射病又稱經典型熱射病,它是身體熱應急機制的紊亂,患者常有基礎疾病,多為年老體弱者,身體的中心體溫升高的比較快,導致中樞神經系統或者循環功能障礙。患者往往出現高熱、無汗、意識模糊等癥狀,體溫會升高至40度以上,進而導致中樞神經系統障礙、心率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甚至死亡。
發現有人中暑,正確急救很關鍵
如何預防中暑?“烈日炎炎,市民可以備一些藿香正氣水、十滴水、人 丹、清涼油等防暑藥品,中午應盡量午休。”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左爽建議,市民可喝一些冷鹽開水或鹽汽水補充水分,但注意切不可在暴曬后,猛喝 大量冰水或喝冰凍飲料解除酷暑,這種急劇降溫的方式不但不能補充已丟失的水分,反而可能誘發中暑。
左爽表示,在發現周圍有人發生中暑時,應迅速將患者抬到通風、陰涼的地方,使其平臥并解開 衣扣,松開或脫去衣服。給患者頭部敷上冷毛巾,用酒精或冷水進行全身擦浴,然后用扇或電扇吹風,加速散熱。 對意識清醒的病人或經過降溫清醒的病人可飲綠豆湯、淡鹽水等予以解暑。當病人出現血壓降低、陣發性痙攣、暈厥或神志模糊等重癥時應立即幫助平臥,把中暑者從高溫 環境中轉移并迅速送往醫院進行救治。運送途中盡可能用冰袋敷于病人額頭、枕后、胸口,以保護大腦、心肺等。
朱沛炎 汪薇 夏鵬程 殷佳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葉曉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