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wǎng) 大皖新聞訊 “我家兩代人找尋了75年,伯父(殷詩松)的名字,今天終于鐫刻在烈士陵園的墓碑上,現(xiàn)在可以告慰伯父的在天之靈,也了卻我父親臨終前的遺愿。”岳西縣店前鎮(zhèn)殷詩松(烈士))的家屬殷書齊激動得熱淚盈眶。
1月20日上午,一場簡樸而特殊的緬懷革命先烈儀式在太湖縣望天革命烈士陵園舉行。殷詩松烈士的胞侄殷書齊等弟兄四人,在太湖縣北中鎮(zhèn)、岳西縣店前鎮(zhèn)及相關(guān)單位負責人的陪同下,向革命烈士紀念碑敬獻花籃,并把書有“殷詩松烈士之墓”七個大字紀念墓碑莊嚴地換下一塊“無名革命烈士”墓碑。
殷詩松(又名殷南山),生于1909年8月,岳西店前人,作為家中弟兄三人中的老大,年幼志向遠大,28歲毅然投身革命,一直在店前河、冶溪河、百中、望天等地開展革命活動,曾擔任紅軍游擊隊排長,為了中國革命舍小家顧大“家”,一生未娶妻生子, 1947年9月犧牲于當時的太湖縣望天鄉(xiāng)。
“我父親生前經(jīng)常跟我們講伯父的故事,伯父是老大,從小做事膽大心細,不到30歲就帶著一位叫段發(fā)明的年輕同鄉(xiāng),丟下年邁老母參加革命,期間只是偶爾回來看看家人,總是說讓家人放心,他在附近打游擊,等全國解放后,一定會回來。革命勝利了,但伯父永遠沒有回來。”殷詩松的三侄殷中林介紹說。
1947年底,作為隊友的段發(fā)明(紅軍戰(zhàn)士、后為太湖縣離休干部)帶回了殷詩松英勇犧牲的消息。1947年9月,一支游擊 隊在太湖望天、江家河一帶活動,當時,殷詩松擔任一個排的排長。一天凌晨,因當?shù)胤锤锩肿优c湖北省英山縣反動 自衛(wèi)隊勾結(jié),突然向我游擊隊發(fā)動圍剿。當時身為排長的殷詩松沉著應戰(zhàn),指揮游擊隊突圍,自己和一名熟悉轉(zhuǎn)移路線 的當?shù)厝恕獏请p六殿后,部隊才得以全部突圍,所幸保存了革命實力,而掩護隊友安全突圍的殷詩松和吳雙六,不幸 在江家河祠堂前的披頭嶺被捉,后被押解至望天馬嘶鋪三角灘(原望天鄉(xiāng)政府前)槍殺,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年僅38歲。
“我當時是十多歲小孩,但那件事(兩位烈士犧牲)一直記憶猶新。那天早飯后,我們這里好多人都親眼看到英山自衛(wèi)隊,押著五花大綁的殷排長和吳雙六,當時我們都不知道殷排長是哪里人,都稱呼他殷排長,人非常好,細高個子,走在前面,犧牲的時候,還高喊:‘同志們,不要怕,革命馬上就要勝利!’,隨著‘呯、呯’兩聲槍響,殷排長和吳雙六應聲倒下,兩位好人就這樣壯烈犧牲了。”走訪中,北中鎮(zhèn)望天村樹彎組85歲高齡的吳冾舜老人非常清晰地回憶當時的情景。
一直住在北中鎮(zhèn)馬嘶鋪90歲高齡的吳春明老人回憶說:“因為吳雙六是本地人,他犧牲后,遺體就被他的親屬抬回去安葬了,殷排長是外地人,他的遺體被我們當?shù)亟小腺ㄗ印蛥菛|林的兩位好心人埋葬在附近的‘官山’。直到1975年,望天烈士陵園建好以后,烈士遺骸都先后遷到了烈士陵園。”
“解放后,我的奶奶被政府追認為烈屬,奶奶和父親、叔叔都一直在尋找伯父的遺骸,但因路途遙遠、信息閉塞、家庭經(jīng)濟拮據(jù)等,此事一直被耽擱。我父親去世前,又叮囑我弟兄四人,在你們的有生之年,一定要打聽到伯父的下落,不能讓他永遠飄落他鄉(xiāng),無名無姓。為了完成父親遺愿,1985年我只身一人徒步一百多公里到了江河、望天一帶,四處打聽,但因為人生地不熟,未找到知情人,加上年限已久,還是無功而返。”殷詩松的胞侄殷書林(二侄)說。
“這些年,我們一直在多方了解、打聽此事,囑托一位在望天工作幾十年的同事陳秀兵先生多方打聽此事,后又在百中鎮(zhèn)政府以及相關(guān)部門和村負責同志的重視、大力幫助下,先后多次到江河、望天、馬嘶等地走訪當?shù)刂楦啐g老人、鎮(zhèn)村干部及相關(guān)工作人員幾十余人次,期間,得到了當?shù)馗扇旱拇罅χС郑藢嵤占嗽S多準確信息。還在2004年出版的《望天鄉(xiāng)志》中的革命活動記錄里找到了‘吳雙錄(六)與游擊隊里一個姓殷的排長一同在馬嘶鋪被槍決’的記載,伯父的下落這才塵埃落地。”殷書齊介紹說。
“我們當年修《望天鄉(xiāng)志》的時候,有關(guān)‘革命活動記錄’內(nèi)容,為了防止遺漏,我們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走訪核實了當?shù)卦S多干部群眾和當時參加戰(zhàn)斗的老同志。”從當時望天鄉(xiāng)文化站退休的吳合德,聽說是走訪有關(guān)烈士的信息,隨即從家中拿出當年一起協(xié)修的《望天鄉(xiāng)志》查閱。
太湖縣北中鎮(zhèn)副鎮(zhèn)長方艷銘說:“我們望天烈士陵園里埋葬的都是英雄。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無數(shù)的烈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建好、管好這個烈士陵園,是為了紀念這些先烈,讓我們的后代不能忘記先烈的犧牲精神,讓烈士陵園成為紅色革命教育基地,讓子孫后代要永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今后每年的清明節(jié),我們都會來給伯父掃墓,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還要教育我們的后代要飲水思源,永遠銘記革命歷史,繼承和發(fā)揚革命先烈的光榮傳統(tǒng),為社會、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殷書良(殷詩松的四侄)說。
胡興南 新安晚報 安徽網(wǎng) 大皖新聞記者 蔣六喬
編輯: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