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11月18日記者從中國工程院獲悉,該院2021年院士增選工作于近日完成,共選舉產生84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和20位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其中,來自合肥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的吳劍旗當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院士。
守望藍天 “大國利器”鑄民族創新脊梁
吳劍旗,中國電科首席科學家,38所科技委主任,30多年來一直堅守在反隱身雷達理論探索、預先研究和工程研制一線。他運用一種全新的雷達體制成功研制我國首型固定式和首型機動式米波反隱身雷達,從無到有的形成了我國對隱身飛機預警監視和攔截引導作戰能力的跨越,推動了我國反隱身米波雷達技術研究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轉變。
跟跑:一念執著中國雷達夢
隱身飛機,是現代戰爭中的超級裝備之一,也一直是國際雷達界的熱點難點研究課題。“作為一名軍工人,一定要研究出我們自己的反隱身雷達,保衛國家的國防安全”,1990年剛進入38所工作不久的吳劍旗,心中堅定了這份信念。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美國隱身飛機首次大規模投入實戰,可以在不被對方發現的情況下縱深打擊防空體系、指揮體系關鍵節點,致其癱瘓,后續常規力量再肆意轟炸。“雷達不能反隱身,一個國家基本國防安全就沒有保障。”吳劍旗說,當時全世界都沒有反隱身雷達,我國雷達技術水平更是與發達國家存在代差。追趕并縮小差距,迫在眉睫。
彼時美國是世界上雷達技術最先進的國家,“它是造‘矛’的一方,絕不會告訴我們造‘盾’的方法。”因此,如何探尋一種新的高效的反隱身技術途徑,不僅使反隱身裝備能買得起、用得起,還能打得起,吳劍旗苦思冥想。
他帶領團隊試圖探尋一種全新的雷達體制,希望以多相位中心的雷達體制來克服傳統米波雷達存在的局限。
帶著想法,他積極申報課題,1992 年獲得了重點預先研究課題計劃的支持,成為了年輕的課題負責人。吳劍旗坦言,研究反隱身雷達沒有明確追趕、模仿的對象,只能靠獨立自主地探索。
1999年,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被炸,中國成了聯合國5個常任理事國中唯一被隱身飛機轟炸過的國家。“作為一名雷達人,既要敬畏這份職業,又要擔當起責任和使命。”吳劍旗忍痛回憶,這更激起他們不造出反隱身雷達誓不罷休的斗志。
并跑:二十年鍛造大國利器
從基本理論,到設計方法,再到工程實現……為了填補反隱身雷達的需求,吳劍旗帶領團隊整整探索了20年。
“剛開始時,反隱身米波雷達在國內立項阻力很大,質疑聲很多,因為當時都是習慣于跟隨式發展,國際上沒有先例。但我們頂住了壓力,最終將想法變成了實用裝備。”吳劍旗透露,上世紀九十年代,從事國防技術研究待遇較低,從事雷達基礎性預先研究更是條件差、工作時間長、收入少,研究團隊中也有很多人經不住高薪和優厚待遇的誘惑,或出國或跳槽去了高薪攬才的民企,但他不能一走了之。
2011年反隱身米波雷達終于變成了裝備。 20年潛心研究,20年大膽實踐。最終,吳劍旗帶領團隊探索形成了獨有的反隱身先進米波雷達理論、建立了基礎數據模型和相應的獨有設計方法,研制出了中國獨有的反隱身先進米波雷達,解決了我國防空骨干雷達能力被隱身飛機“清零”的問題。這些反隱身雷達從理論、設計到制造都是中國獨有、獨創,完全擺脫了對進口的依賴。
進入雷達領域的31年來,吳劍旗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他參與研制的DBF體制三坐標雷達,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標志著中國雷達首次趕上世界先進水平;主導研制的稀布陣綜合脈沖孔徑雷達試驗系統、機動式米波三坐標雷達,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填補了我國反隱身雷達裝備空白,主要指標世界領先。因成績突出,他先后獲得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創新爭先獎等榮譽。
領跑:筑就民族創新脊梁
反隱身先進米波雷達目標實現后,吳劍旗并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多年來自己不看成績只找問題的習慣讓他再一次思考如何滿足機動作戰需求,吳劍旗又探索出“分區地形匹配”克服米波多徑干涉新理論和方法,并提出獨特技術方案,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型機動式米波三坐標雷達,為我國探索出了一條高效的反隱身裝備建設之路。
“下一步,我們將向第五代反隱身雷達進軍,并努力實現分布式協同探測。”吳劍旗表示,第五代反隱身雷達從作戰應用上來說,將用來“對付”具有超音速巡航、無人駕駛、兩棲作戰等特性的第五代隱形戰機;從技術方向上來說,要將微波與光子技術結合,實現全息感知、智能化和軟件化,不僅可以探測到隱形戰機,還要能夠辨別具體機型,甚至可以分辨出是哪一架飛機。
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國科技界要堅定創新自信,堅定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在獨創獨有上下工夫,勇于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吳劍旗把這句話牢記在心頭,始終將個人對科學事業的追求融入到國家的使命中。一句樸素的“當好合格共產黨員,立足崗位做貢獻”,詮釋出吳劍旗拳拳報國之心。
堅守使命,守望藍天,如今吳劍旗帶領的先進米波雷達創新團隊一如既往兢兢業業地撲在國防事業第一線。他們的任務是著力發展“看”得更遠、識別更智能的雷達,引領助推我國雷達技術不斷發展,讓中國的國防利器筑就民族創新的脊梁。
駱先洋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陳牧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