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4月4日下午,黃山市城市建設勘察設計院院長陳繼騰在社交媒體稱,出生于安徽徽州(現黃山市)休寧月潭村人朱自煊先生今晨仙逝,深切悼念朱自煊為中國歷史文化做出的卓越貢獻。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發現,4月4日下午,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也通過其官方微博“城市規劃網”悼念朱自煊先生當天清晨仙逝。4月5日,該學會又通過官方微信號發布了詳細的悼念文章: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榮譽理事朱自煊先生于2021年4月4日清明節逝世,享年95歲。
朱自煊先生1926年出生于原徽州地區(現黃山市)休寧縣,1946年,憑著聰慧與堅韌,從大山走進京城,成為清華大學建筑系建系后的第一班學生,得到我國建筑學界(古建筑保護)泰斗梁思成、林徽因伉儷(清華大學建筑系創始人)的親傳。
1951年,朱自煊畢業后留校任教,長期從事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方面的教學、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為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城市設計專業委員會顧問委員。2016年,朱自煊獲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終身成就獎。
數十年來,朱自煊為我國的城市規劃研究特別是城市保護理論形成與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促進了很多地區的歷史名城、歷史街區得到了有效保護,以正直的人格,嚴謹務實的學風影響了眾多的清華學子,為我國培養了大量的建筑和城市規劃專門人才,桃李滿天下。
作為徽州人,朱自煊先生的家鄉情懷非常厚重,對徽州文化、自然山水、城市歷史保護等,傾注了非常多的情感。黃山市規劃界資深人士韓建予告訴記者,1979年,原徽州地區屯溪市(縣級市)啟動第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編制時,邀請了朱自煊先生,家鄉所請,朱先生領銜參與此次規劃編制,一批清華同仁投入其中,這個規劃中明確提到了保護屯溪老街的概念。
1985年,原屯溪市政府邀請清華大學朱自煊先生首次編制了《老街保護和更新規劃》,自此開啟以規劃形式嚴格保護屯溪老街整體風貌與歷史信息的時代。1994年,繼續由朱自煊先生領銜,對該規劃進行修訂。2003年清華大學和黃山市共同進行了老街規劃修編,明確街巷合一,不可分割。黎陽老街整治與屯溪老街保護形成互補,錯位發展;對于黎陽老街的改造進行了風格探索。濱水城市設計要考慮黎陽、屯溪、陽湖三者的關系;在江心洲的兩端、花溪飯店原址建立城市標識,同時豐富水上活動。對于黃山長遠建制的設想,以徽文化為主題,打好黃山牌、做好徽文章。
長期以來,朱自煊對屯溪老街保護提出很多指導意見。2000年初期,朱自煊等專家對屯溪老街現狀提出過懇切批評,認為老街的經營日益貧乏、單調,基本上沒有形成特色,品位低。原有的古樸風貌遭到破壞。老街必須有古樸特色,經營必須具備古徽文化特色,產品要有高檔次、高品位,決不能千店一面,商家進入老街要實施準入制。對老街翻建改造出現的超高、不協調等違規違法行為要堅決查處;老街被周圍的高層建筑包圍,致使古樸環境遭遇嚴重破壞,只剩下一張皮的現狀要盡快改變。老街保護范圍要擴大,開發上要和新安江結合起來,增添古徽文化的內容。2016年,老街的總體規劃中,保護范圍擴大,老街和新安江在內的三江口文旅保護利用正式實施。
據知,歙縣《徽州府衙歷史地段保護修復性詳細規劃》,也是朱自煊等著名建筑專家評審的。
黃山市城市建設勘察設計院院長陳繼騰稱,當年自己和團隊做屯溪老街利民巷、三馬路等規劃方案時,也得到了了朱自煊先生的提攜、指導,朱教授平易近人,學術嚴謹,做事也很正派,是后輩們尊敬的老師、長輩。
徽州文化研究者、原黃山市政協常委許琦稱,曾陪同朱教授走訪屯溪老街、許村,往事情景歷歷在目,朱自煊先生是業內大家,卻沒有一點架子。
朱自煊參加歙縣徽州府衙奠基(左3),資料圖,許琦供圖。
朱自煊先生致辭,資料圖,許琦供圖。
數十年來,朱自煊先生多次來到黃山市,對黃山市的歷史文化保護,包括歷史名城、歷史街區、歷史名村,以及城鄉古建筑等的保護,都提出過很多意見。這既是一位學界泰斗對中國傳統文化聚集區與代表性傳承地——徽州的愛護,也是一位徽州人對家鄉保護利用好徽州文化的期待與勉勵。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吳永泉
編輯 張大為
關聯閱讀:朱自煊談歷史街區、徽州改名、屯溪老街
朱自煊先生曾以老家黃山市為例,提出行政區域劃分要考慮文化背景的建議。
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問題,朱自煊認為應實施整體性保護,并劃定保護范圍。如屯溪老街在保護規劃時,劃定了一個核心保護區,即街區兩側方20米寬的部分,對其嚴格保護,對街區兩側街巷及其民居也作為建設控制區。由于屯溪老街地處江邊,周圍山水環境很重要,為此,提出街區的環境協調區,不許在此建高樓,有效保持街區大環境。
朱自煊分析過日本傳統建筑物群的保護經驗,傳統街區保護嚴格,內部空間保持美觀,強調與現代生活的緊密結合,突出傳統特色。街區外做相應規劃,停車場及新建設都在街區外面。合理的保護規劃及當地民眾的重視,使得街區內傳統建筑的魅力一直留存至今。
歷史文化街區在保護和利用之間要找到比較好的協調措施,使兩者相結合,既能保護,又能利用,充分體現歷史文化街區的基本功能。歷史文化街區的修復,應以保護為前提條件,進行小規模、小尺度整治,不許拆舊建新、拆真造假,否則會將歷史文化街區的本質毀掉。居民本身就是歷史文化街區的一部分,改善街區生活條件是為居民,文化傳承要依靠居民,原住民與歷史街區密不可分,應加強原住居民的參與性,提高居民的保護意識。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