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張捷教授課題組在監測地震、應用人工智能實時估算地震震源破裂機制參數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一研究成果于2021年3月4日發表在《自然通訊》雜志上。
地震的發生是震源處巖石的破裂和錯動過程,可以采用兩個相對錯動面的走向、傾向及傾角等參數描述,稱為地震震源機制解。這個震源斷層破裂面的特征與震源所輻射的地震波之間有一定的關系,因此,從多臺地面地震記錄反推地震震源機制是監測地震的一項重要工作,相關的信息可以幫助揭示震源處巖體的破裂和運動特征,從而推斷斷層的破裂方向、破裂速度與應力降等參數。震源機制解也能幫助預測海嘯、預測強余震的可能分布、以及揭示震源附近的應力分布狀況等。從地震記錄推算地震震源機制是個計算耗時的過程,自1938年地震學家第一次開始推算地震斷層面解,震源機制參數一直是個研究性問題。目前世界各地地震監測臺網在地震速報信息里只有發震時刻、震級、地點和深度,不包括震源機制參數,地震發生幾分鐘或更長的時間后才報出震源機制參數。
采用人工智能方法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復雜計算問題。應用完備的理論地震大數據訓練人工智能神經網絡,完善了該系統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當地震發生后,實際地震數據進入人工智能系統,在不到1秒的時間內系統準確地估算出震源機制參數,大量實際數據測試證實了該方法的有效性,實現了該領域的重要突破。
該成果目前正在轉化成實際運行的功能,近期將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國地震局合作研發的“智能地動”人工智能地震監測系統上試運行。參與這項科研工作的人員包括博士后況文歡(后加入斯坦福大學)和研究生袁聰聰(后加入哈佛大學)。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陳牧
編輯:陶娜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