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長三角科教資源豐富,擁有上海張江、安徽合肥2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全國約1/4的“雙一流”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但是因為長三角一市三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區域高等教育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問題比較突出。”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學校長袁亮在接受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應該是高等教育相對均衡的協調發展。
袁亮建議,國家重點支持長三角高等教育落后省份補齊短板,同時要始終堅持龍頭帶動和各揚所長的高等教育發展格局。此外,他還建議推進長三角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強化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高質量供給。在他看來,這對長三角傳統產業重塑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促進消費、擴大內需具有重要意義。
長三角聯手打造具有國際影響的一流大學、學科
袁亮表示,長三角地區資源集聚能力差距較大。“長三角一市三省公共服務、工資待遇差距較大,發達地區人才’虹吸’效應突出,吸引增量和存量人才流入,加大落后地區學校追趕的難度和后發優勢的發揮。”
袁亮透露,以安徽理工大學為例,學校在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48%的畢業生在長三角深造、就業;但因為區位的原因,高層次人才引進、穩定極其困難,人才缺口較大,遠遠不能滿足發展需要。這里面,發展不充分是根本,發展不平衡是關鍵,不平衡是不充分的根源。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袁亮。
“解決長三角高等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補齊均衡發展的短板,離不開政府的政策引導、傾斜支持和區域高等教育戰線的協同。”袁亮希望,國家能夠重點支持長三角高等教育落后省份補齊短板,建議教育部安徽省共建省屬高校一流學科,發揮重點建設的撬動作用,推動安徽省屬高校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和區域重大發展戰略,在服務國家科技創新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中提升實力。
袁亮認為,要始終堅持龍頭帶動和各揚所長的高等教育發展格局。國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強調,“發揮上海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推動大學大院大所全面合作、協同創新,聯手打造具有國際影響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為加強長三角高校間的合作、推動區域高等教育均衡發展提供了方法指引。“特別是對安徽省屬高校而言,加強與長三角高校合作,為我們提供了對標學習、等高對接、縮小發展差距的重大發展機遇,有利于提升學校辦學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袁亮透露,2020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和安徽理工大學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從人才培養、學科和學位點建設、附屬醫院管理等7個方面對安徽理工大學進行指導和幫助,為高校跨省域合作積累了經驗、樹立了樣板。其次,安徽高校在接受滬蘇浙“龍頭”輻射的同時,要注意統籌“各揚所長”和“龍頭帶動”,堅持特色發展,練好內功、鍛造長板,增強實現內涵式發展的能力,著力為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提供更多人力資源和科技成果供給。
推進長三角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奮力甩掉“卡脖子”的手
“今天上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在袁亮看來,這為長三角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高供給質量,促進消費、擴大內需指明了方向。
長三角是我國發展重要增長極,經濟發展活躍,制造業發達,擁有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傳統產業集群。”長三角傳統產業的產業鏈完整,具有強大的生產能力、齊全的配套能力和靈活的適應能力,在疫情和外部環境變化等沖擊下保持了足夠的韌性,顯示出巨大的潛力和生命力。”袁亮說,像安徽的海螺集團、銅陵有色金屬集團都是世界500強企業,在支撐長三角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供給質量、供給需求適配等方面存在不少問題。
袁亮分析,當前,因為受疫情的沖擊,國際合作競爭格局的調整,長三角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上漲,老齡化程度提高,資源環境約束加大,特別是“碳達峰”“碳中和”成為國家戰略,長三角傳統產業比較優勢都在發生深刻變化。粗放型發展方式已經“窮途末路”,依靠要素投入、外需拉動、規模擴展的增長模式,越來越受到制約,迫切需要進入高質量發展的軌道。此外,長三角發展路徑依賴和創新驅動發展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長三角傳統產業往往發展歷史長,技術成熟度高,產業競爭格局已經成型。企業效益好的時候,缺乏轉型升級的要求,產業基礎投入不足,很多產業“缺芯”“少核”,一些核心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等對外依存度高。企業效益下滑的時候,喪失了轉型升級的調整空間,增長動能轉弱,支撐日益增長的高端消費需求不足。
在袁亮看來,推進長三角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強化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高質量供給,對長三角傳統產業重塑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促進消費、擴大內需具有重要意義。
如何推動長三角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袁亮認為,我國要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打好改革“主動仗”,以改革促產業轉型。把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擺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傳統產業是長三角實體經濟的重要主體,也是長三角培育新動能、發展實體經濟的根基。像中建材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自主研發出0.12mm世界最薄玻璃、中國首片8.5代TFT-LCD玻璃基板,成為支撐我國信息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節點。要加強頂層設計,引導市場預期,推動長三角傳統產業聚焦主業、做強主業、適度多元,因地制宜加強傳統產業改造,推動“老樹發新枝”,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扭轉“脫實向虛”的傾向。
同時,要著力培育集群式產業發展生態。產業集群是產業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對暢通產業鏈供應鏈、有效配置資源、降低經濟循環成本具有重要意義。要推動長三角傳統產業集群式發展,開展產業集群群主制、產業鏈鏈長制改革,加強產業鏈供應鏈橫向、縱向深度合作,發揮好頭部企業在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中的引領作用,支持頭部企業做大做強,配套企業和中小企業做專做精,構建產業“航母群”。
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加注重運用安全、環保、技術、質量等標準,優化長三角傳統產業布局和產能結構,按照一市三省戰略定位和產業發展規劃,鼓勵產業轉移承接和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減少同質化無序競爭,實現規模化發展和競爭力提升。
此外,還要發揮科技創新在產業鏈供應鏈建設中的關鍵作用,下好創新“先手棋”,以創新促升級。推動長三角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圍繞服務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立足部分領域先發優勢,用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紅利”,推動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和產業技術融合,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提高供給質量、加強增值服務、豐富應用場景、降低碳排放強度,提升發展的效益和效率;健全和完善協同高效的產業創新體系。破除行政壁壘,推進長三角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合一”,培育“政產學研用金”結合、產業鏈上中下游聯動、供應鏈全鏈條協同的創新體系,組織實施好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和工程,用好科技這個“最大增量”,奮力甩掉“卡脖子”的手,提升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把牢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葉曉
編輯 許大鵬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