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2月15日,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從皖南東至縣走省縣道到石臺縣仙寓山腳下看望小舅,一路風景秀麗,秋浦河的河流清澈,沿途不斷看到娶親的車隊。春節期間返鄉人多,辦喜事的也很多。
鄉村養老度假已經成為產業
途中,隨行的石臺親戚說,仙寓山旅游興旺,很多大城市的老人喜歡到仙寓山休養,一住半個月甚至更久。在這,每天吃住只要100來塊錢,有好空氣、好水、好風景,頭疼腦熱也有人照顧。這點花費,比在城市請保姆還劃算。據記者了解,這種情況在黃山湯口、黟縣、休寧祖源、祁門馮家頂等地也有,大城市人到鄉村養老度假已經成為一個產業,如果政府扶持與支持有力,將是皖南鄉村旅游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小舅家在仙寓鎮,徽池古道櫸根嶺在附近。舅舅在山這頭,我家在山那頭。以前走親戚,要徒步翻越櫸根嶺古道及大山,然后走10里路。后來,農村經濟好了,老表開車到石臺的山腳接我們,或者我們開車、租車翻祁門大赤嶺過去。探親的路線、交通工具的變化,是皖南鄉村經濟發展與時代變遷的縮影。
東至縣鄉村。
時代的文明風悄然改變很多人與舊習
小舅家在公路邊,停車后,第一件事是放煙火爆竹,意思是告訴鄉鄰,有親戚來給他拜年了。所以,放鞭炮看似小事,含義不小,有昭告鄉鄰的意味,是當地農村的習俗。進屋后,吃茶葉蛋、粽子、年糕等,也是習俗,都有寓意。和以前的區別是現在不會強勸多吃,互相客氣一下就行。以前過年才有好吃的,勸客人多吃是真心待客,現在日子都好了,不需要等過年走親時才能把好東西吃撐。
老一輩親戚,待人待物的熱情幾十年不變。吃飯還是會上十幾個菜,煙酒盡可能上最好的,在東至,小姨都知道說“來根華子”,但平時還是抽十來塊一包的煙,奢侈只在過年時。一路所見,勸酒不像以前那么狠,智能手機的普及,讓很多人知道勸酒勸出事也很麻煩。
第二天辭別小舅,他裝了一大堆禮物讓我們帶回,這可能也是地方習俗,或是親戚個人的風格。不過,當他把厚厚的紅包塞給媽媽時,我們都拒絕了,拒絕過程堪比打架,你塞我推,丟進車里又扔出窗外,他要靠近時得抱著往外拖,偶爾假裝發怒、生氣。這時,如果不是看到大家臉上都帶著笑,會以為是群毆。我們不要舅舅這么重的禮,是他年紀大了,掙錢不易。而且,小輩或平輩走親戚,不能收太重的回禮,明知他的真情實意,也要強行拒絕。
這樣的農家別墅,隨處可見。
春節時,各地都在普遍上演送紅包與拒絕紅包的農村喜劇。據記者觀察,這個場面也是老人與婦女為主演,年輕人一般不強來,要么早早撐開口袋等親戚丟錢,要么客氣拒絕后風平浪靜。紅包代表禮儀、親情與祝福。但是,里面也有學問,你給他200,他如果給少了,就可能有齟齬。總有人用金錢多少、禮品含金量來衡量親情,過年紅包或喜事隨禮時層層加碼,水漲船高,在很多地方成了負擔,大人害怕過年或收到請帖。
小時候走親,一包酥糖一包煙,最多加瓶酒。大家都窮,這些東西還會送出去,張家送李家的,李家又送王家,王家又送給張家,有些東西送來送去都變質了,包裝也壞了。現在,煙酒之外,奶和飲料是主打,也有各種保健品的。包裝奢華,價格比以前高。不變的是禮物會繼續流浪,在很多親戚家看到都有房間放年貨與親戚送的禮品,煙酒食品與飲料、保健品。走親時,從里面挑一些。這里也有學問,就是得記住各家送你的東西,回禮時不能把人家送你的又送回去。東西多了,親戚多的,有可能記錯,就會鬧笑話。這種笑話,每年春節都少不了。春節期間,農村拜年歡樂多,最歡樂的是超市與小賣店。
這次,在東至、石臺、祁門的鄉村轉了一個大圈,觀察發現,農村的好房子真多,漂亮別墅隨處可見,有的房子動輒花費幾十萬、上百萬。住在八九十年代蓋的房子的越來越少。農村的轎車也非常多,很多家庭有車庫。改革開放40年,農村變化非常大。不過,這些改變的經濟來源,大多來自城市,或是兒女反哺,或是自己常年在外務工、做手藝、經商賺的錢。很多人在城里有房,但也在農村翻蓋新宅。對大多數人來說,農村的根是不愿丟的,而且房子要盡可能的大,比其他人強。房子里面,比如衛生設施、污水處理,家具配置,以及生活習慣,往往不太講究。
煙花爆竹,還是農村過年及娶親嫁女時不可或缺的儀式。
維系住農村的根,是很多人的愿望,可是掙錢還要靠城鎮,農村的房子再大,過完年就空空蕩蕩。記者的小舅,女兒在市區,兒子在外省,都已扎根,只有過年偶爾回來小住。平時,舅媽在城里帶孫子,家里就小舅一人。小姨的三個女兒在大城市,姨夫常年在南京創業,家里有9個房間,只有小姨住。類似現象,親戚朋友間是普遍現象。
隨著老人的自然離去,或者是進城投靠兒女養老,或進城帶孫子輩,或者陪讀,農村的很多大房子平時沒人住。記者老家的村子,戶籍人口1300人,常年在家的只有一半多點,農村的人口凋零,是普遍現實。親戚說,在農村掙錢太難,路子太少,種田不虧本就很好了,養殖風險太大。在農村養頭豬,辛苦,沒好獸醫,風險大,收益不如在城里打幾天零工。在農村,孩子讀書條件一般,醫療條件不如城市,賺錢又難,人們盡量投奔城市。很多年輕人在農村有房,還是要努力在縣城、市區甚至大城市買房,不然娶親都是問題,孩子以后讀書也是問題。
記者發現,絕大多數農村的路很好,路燈照亮了夜晚,村容村貌越來越好,垃圾有人收集,獨門獨院的房屋比城市也強多了,表面上,農村的面貌已經不比城市差。可是,還是留不住年輕人與青壯年,以前有兒童與婦女,現在很多婦女進城陪讀,兒童進城讀書,他們也走了。漂亮、干凈、富裕的背后,是人丁凋零的落寞。春節期間的鄉村人氣是短暫的,平時的鄉村才是真實的。
皖南鄉村環境風貌越來越好。
特色產業留住青壯年
有沒有不一樣的?也有,記者了解得知,如果一個地方的鄉村旅游很好,或特色產業發達,中年人就多,青壯年也不少,他們在家鄉做民宿、搞種植養殖,或開工廠等,這種現象,在皖南的黟縣、祁門、石臺等地也有。比如祁門紅旗村等地,種植特早生茶苗成了產業,中年人外出務工的少,做旅游也留住了不少人。
發掘出各地的農村特色產業與旅游特色,或者其他產業優勢,把它做到極致,同時,提升鄉村的教育、醫療等,就能留住人。只有就業渠道廣闊、賺錢機會多,有好的學校與老師,好的醫院和醫生,才能盡可能讓人回流,讓農村有發展的內在動力。另外,隨著人口減少,農村的集鎮與鄉村規劃、空心村的整合、交通的優化,公共服務設施的科學布點,也是大問題,目前重視程度不夠。
這兩天,微信有篇國家成立鄉村振興局的文章很火,反映了很多人期待鄉村振興的心愿。很多人說,鄉村振興的根子在留人、興業。有人、有產業、有好教育與醫療的鄉村,才可能真正的振興。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吳永泉 攝影報道
編輯:陶娜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