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有群眾擔心,職工醫保門診共濟保障機制建立后,個人賬戶將會減少,會影響到報銷待遇。那么,實施門診共濟保障后,會發生哪些變化?個人待遇是否會受到影響?安徽省醫保局副局長汪和平做了詳細解讀。
騰籠換鳥 提高基金使用效率
“此次改革補齊了我國基本醫療保險門診費用保障的制度短板,由原來的個人積累式走向了互助共濟式,這不僅是保障模式發生變化。”汪和平介紹,此項改革之前,按照職工醫保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的相關統計,我省2020年個人賬戶當期收入149.06億元,“這是職工個人名下的,別人不能使用?!?/p>
從總體測算情況來看,通過這次改革實現基金的“騰籠換鳥”,當期會有45億左右的基金用于加強門診保障,真正用到患者身上,特別是老年人身上,極大激活和提升基金使用效率。
同時,門診保障機制對基層醫療資源配置、基層服務能力提升和群眾普通門診保障起到了集合效應。一方面,現在門診也同樣可以報銷,不需要去住院了,老百姓小病能在基層醫療機構看了,就醫成本會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共濟保障機制直接支付的不僅僅是老百姓的就診費用,也是基層醫療服務的投入,實現了基層醫療服務的充分共濟和資金保障,對基層醫療服務的管理、規范也會進一步提升。
個人賬戶減少并不意味保障功能降低
有群眾認為改革后的個人賬戶減少了,可能影響待遇。對此,汪和平解釋,個人賬戶新計入的減少并不意味著整體保障功能的降低。
“在這次改革中,調整個人賬戶計入方式,單位繳費部分不再劃入個人賬戶,在職職工和大部分退休職工的個人賬戶計入都會減少?!蓖艉推秸f,這次改革是調整職工醫保個人賬戶、擴大門診共濟、轉換制度模式,它是改革的必然結果。
個人賬戶減少了并不意味著保障會損失,而是放到了共濟保障的“大池子”里,形成了新的保障機制,把門診費用納入醫保統籌基金支付。
據其介紹,截至2021年11月份,全省個人賬戶累計結余253億元,前期的個人積累仍然歸個人所有。而門診共濟保障新機制總體上是基金的平衡轉移,通過實現個人賬戶和門診共濟的大平衡,更有利于醫保制度的長遠可持續性發展。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吳碧琦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