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制造業創新中心是實施制造強國戰略五項重大工程的首要工程,目標是突破長期制約制造業發展的關鍵核心共性技術,打通“技術產生—擴散—首次商業化—產業化”鏈條,建立科技成果有效轉化的體制機制。安徽省經信廳科技處負責人今天介紹,截至目前,安徽省擁有省制造業創新中心38家,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裝備制造等領域。其中,智能語音、玻璃新材料創新中心已成功升級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
安徽省擁有省制造業創新中心38家
近年來,安徽以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為重要抓手,按照“高起點、有特色”的標準,一個領域只建設一家的原則,整合創新資源,聚力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增強產業創新能力,推動安徽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截至目前,安徽省擁有省制造業創新中心38家。
省制造業創新中心打破制約創新鏈貫通的體制機制瓶頸,疏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雙向鏈接的快車道,充分激活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作用,讓紙上的、實驗室內的創新思想,更好更快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成果,為世界提供“中國產品”、塑造“中國標準”。
近三年來,安利股份牽頭的省聚氨酯復合材料創新中心實施重點科技創新項目共計83項,其中已完成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開發項目數為61項,成功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關鍵一公里”,在生態功能性聚氨酯合成革研究開發方面已走在行業前列;主持和參與制定國家標準4項(主持3項,參與1項)、行業標準17項(主持2項,參與15項)。
國軒高科牽頭的省高安全動力電池創新中心共承擔國家及省部級科技計劃項目7項,累計申請專利374項,授權發明28項;參與制定2項國際標準、15項國家標準、2項行業標準、3項團體標準;孵化1家企業,技術合作及轉讓15家企業。
省制造業創新中心的建立,打破了單元、組織和區域的界限,更好發揮了面向全球的開放優勢,強化了同國內特別是長三角地區產業集群的協同創新、分工協作,吸引高校院所、行業技術、社會資本等積極參與,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科技協同創新體系。
中鼎股份牽頭的省特種橡膠材料及制品制造業創新中心與清華大學、廣州機械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開展了橡塑密封性能演變機制與數字化設計技術的合作,與清華大學開展了新能源汽車電池系統橡膠密封材料和產品研發項目的合作。
埃夫特公司牽頭的安徽省工業機器人制造業創新中心,成員單位包括61家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各類創新主體,還與G60機器人產業聯盟(143家企業)建立了鏈接。與美國內基梅隆大學在人工智能技術方面進行合作,在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算法的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國星生化公司牽頭的安徽省雜環類農藥制造業創新中心,通過成員單位之間技術合作,對三廢后處理工段進行改造,改造后節約標煤1萬余噸/年,減少污泥焚燒量7000噸/年,節約蒸汽、液化氣及生產用水每年約4000噸。
兩個創新中心升格“國家級”
2021年,安徽省智能語音、玻璃新材料創新中心已成功升級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
國家玻璃新材料創新中心依托玻璃新材料創新中心(安徽)有限公司組建。創新中心以打造一流玻璃新材料協同創新策源地為總體戰略定位,明確以信息顯示玻璃新材料、新能源玻璃新材料、節能安全玻璃新材料為主要研究方向,以玻璃新材料前沿技術的研究、關鍵共性技術的攻關及轉移擴散和首次商業化應用為主要任務,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玻璃新材料協同創新平臺,助力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國家智能語音創新中心依托合肥智能語音創新發展有限公司組建。智能語音領域是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總體布局的首批建設領域。2018年12月,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牽頭,聚集語音產業鏈上下游10家優勢企業和科研院所,組建了安徽省智能語音創新中心。2019年10月,智能語音創新中心成立法人實體-合肥智能語音創新發展有限公司,注冊資金1億元。創新中心采用“公司+聯盟”形式組建,成員單位涵蓋產業鏈全環節。創新中心將圍繞多語種語音識別、語音合成、語義理解和專用人工智能語音芯片等研發方向,構建集共性技術研發、測試驗證、中試孵化和成果轉移轉化于一體的創新平臺,提升我國智能語音行業技術水平和產品競爭力。
據悉,2016年以來,工業和信息部已布局建設21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趙明玉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