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隨著天氣轉冷,在宣城的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里,8000余條人工繁育的揚子鱷11月15日起開始“轉場越冬”。這些在室外生活了幾個月的揚子鱷,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回到室內暖房“冬眠”4個多月,直到來年春天再將它們放回室外。
今年的揚子鱷轉場越冬工作從11月15日開始 韋振/攝
11月17日上午,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來到位于宣城的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一處水已經放干的養殖池中,記者看到多位工作人員穿著防水服正在開展揚子鱷越冬轉場工作。只見工作人員緩步靠近揚子鱷,揚子鱷發出低沉的嘶吼,甚至會有扭動身體的躲避動作。工作人員一只手捏住揚子鱷的嘴部,另外一只手抓住后腿部位,將揚子鱷抱起來,隨后放到養殖池邊的一個鐵箱內。
為揚子鱷轉場越冬,是一項需要勇氣和力氣的工作
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這一養殖池中的揚子鱷身長大約1.7米,體重約30斤,年齡約12歲。據介紹,8000多條生活在保護區養殖池中的人工繁育揚子鱷,因為空間有限,不能就地打洞越冬,到了11月中下旬,天氣轉冷后,保護區的工作人員要將它們轉移到室內的暖房里過冬。今年的揚子鱷越冬轉場工作從11月15日開始,預計要進行一周的時間。
被裝進鐵箱的揚子鱷,會被運到暖房內。在暖房的門口,記者看到,在進入暖房前,工作人員先給所有的揚子鱷洗了個澡,讓他們干干凈凈開始過冬。揚子鱷過冬的暖房中建有上下兩層的池子,就像學生宿舍里的上下鋪。洗過澡后的揚子鱷被工作人員放進池中,每一個池子最多放7條揚子鱷。
進入暖房前,揚子鱷需要先“洗個澡”
在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里,工作人員每年到11月中下旬天氣轉冷后,都會將生活在室外的人工繁育揚子鱷轉移到暖房過冬,到了來年的春天,天氣暖和后,再將揚子鱷轉移到室外。不過,這項需要勇氣和體力的工作或許在不久后將不再需要。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11月17日從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了解到,保護區目前正在實施揚子鱷就地越冬項目,項目建成后,將改變現在每年轉場越冬的方式,讓揚子鱷可以自己就地在洞里越冬。
馬曉燕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曹慶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