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10月2日下午,63歲的梅新成看老伴帶著小孫子在家中玩耍,這讓自己有了時間,便來到自家的草繩作坊開始編草繩。草繩的價格不高,掙不了多少錢,可這些年來,每天能守著家人不用外出打工,感受著濃濃的親情,這讓梅新成感到很滿足。
梅新成在將席草放入機器中加工成草繩。
梅新成的家在壽縣板橋鎮,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看到,他的草繩作坊沿著街邊,門口晾曬著幾捆上午剛編好的草繩,由于這里民風較好,中午放在作坊門口未收,也沒有人來偷。“我原來是做草席的,做草席太累,就買了一臺編草繩的機器,現在改做草繩十五年了,編草繩的活輕快些,每天還能和家人在一起,和老伴一起帶5歲的孫子,這種感覺很好?!泵沸鲁蛇呎f邊用手把一些席草碼開,讓它們不纏在一起,然后用刀將粗的一頭切整齊,粘點水放入機器中編草繩。
梅新成說他從事與席草相關的行當已有幾十年。
梅新成用來編草繩的原料叫席草,當地人也叫燈芯草。席草細長有韌性,是編織夏天用的睡席的很好原料,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有人對席草的經濟價值產生興趣,進行野生席草人工種植實驗并取得成功。之后,板橋鎮很多農戶開始種植席草,編織草席、草繩的作坊、公司等也應運而生,由于原料需求量大,板橋鎮周邊的鄉鎮也有不少村民種植席草。
草繩編織機是半自動化,席草放入前都要碼整齊。
“種席草挺苦的,冬天霜降開始栽,到夏天小暑的時候開始收,如果不及時收割,過時死了的席草也就不管用了,一般在立秋之前要收完?!泵沸鲁烧f,自己家里種的席草量不大,還要買一些別人家種的席草回來用,現在每天都在家編草繩,編草繩已半機械化了,一天收入大約有七八十元,遠不如出去打工掙錢多,但每天能守著家,還有事可做,也是一種樂趣。
梅新成在將席草切整齊。
在梅新成家對面的,是許大倫家的草繩作坊,作坊里有兩臺編草繩機器,隨著機器的飛速運轉,很快編好一捆草繩。許大倫又用自行車輪制成的手搖紡車把草繩從機器上“紡”下來,紡成大捆放在門口晾曬?!斑@種草繩可以賣到山東等地的編織工藝廠,用來編織籃子、座墊等工藝品?!痹S大倫說,他做編草繩行當也有10多年了,每天從早忙到晚。
許大倫在用紡車將草繩紡成捆。
許大倫在將席草碼整齊。
席草放進機器之前都要碼順、不纏在一起。
在壽縣板橋鎮有很多加工草繩的作坊。
聽說記者想看看編織睡席的過程,梅新成將記者引到不遠處的杜萬偉家。杜萬偉家有26臺自動草席編織機,由于趕上國慶節放假,廠房里十分安靜,只有杜萬偉一人在保養機器,旁邊還有幾名對草席加工有興趣的游客前來參觀。
“平時保養機器還要停工,利用這個假期保養還不耽誤生產。”杜萬偉告訴記者,20多年前,父親在家生產睡席時只有一臺機器,那時他到外地打工,學的也是睡席編織。后來,是家鄉板橋席草的香味把他牽回子承父業,購買了20多臺機器,還雇了本鎮10多人來幫忙加工睡席,在家門口解決了他們的就業,每天還都能有時間和家人團聚。
杜萬偉在向游客介紹編織睡席過程。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了解到,在壽縣板橋鎮,像梅新成、許大倫、杜萬偉這樣從事與席草相關的人員還有很多,他們創下年產值約3億元,占板橋鎮全鎮年生產總值四分之一,他們守著家園與親人,從事這個產業,并讓這個產業成為板橋鎮的支柱產業。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張安浩 攝影報道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