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2021年的端午節臨近,在壽縣古城報恩寺旁的鄭氏壽州香草館內,74歲的鄭以祿指導兒媳李芬芬制作著各式各樣的香包,房間內散發著壽州香草特有的香氣,一些游人透過窗戶駐足觀看著香包的制作過程。
李芬芬給香包配上漂亮的帶子。
壽州香草濃郁清香
“現今,每到端午節,不少人都喜愛購買香包,或戴于胸前祈鴻福,或置于枕邊助睡眠,或放在屋內驅蟲菌。”鄭以祿說,香包古稱“香囊”也稱“佩”,起源于戰國,香包里的香料各有不同,他家制作的鄭氏香包,采用壽州香草為原料。
李芬芬制作香包的技術完全靠自學,現在已帶了不少徒弟。
壽州香草歷史淵源流長,早在春秋戰國未期先民們就在這塊土地上有所發現,真正更名為香草是在宋代。鄭以祿說,相傳趙匡胤兵困壽州,破城后趙匡胤率軍策馬入壽州賓陽門(東門)行至報恩寺右側后,時值陽春三月雨潤花香,綠草青青,那戰馬見遍地青草便低頭猛啃,任憑鞭打也不往前行。趙匡胤便下馬拔了幾根草聞聞,即脫口而出“此草乃香也”,從此壽州香草就名揚天下。
壽縣報恩寺后面10多畝地是種植香草最佳區域。
壽州香草是國家農業部認定的瀕臨滅絕物種,只有壽縣報恩寺周邊種植才有香味。在其他地方種植,草徑由空心變成實心,草香也大打折扣。農業專家專門做了研究,包括外國像日本、法國的專家也都曾經攜種試種,都沒有成功。
香草是兩年生的草本植物,每年靠種子種植。
壽州香草是兩年生草本植物,莖圓中空,高三尺左右,葉生對面,柄長開白花,跟芝麻秸相似,頭年霜降播種來年立夏收割,通過水燙窖燜,涼曬等過程,干后便發出濃郁清香,久而不散,端午節種草人將干草切碎,用布縫制成各種形式的香荷苞相互贈送,也有人將草扎成小把掛在門前,以驅邪避汗氣。
各式各樣的鄭氏壽州香包。
傳承技藝帶人致富
鄭以祿世代久居壽縣壽春鎮報恩寺西側鄭家莊,祖上幾代都種植香草,自幼跟隨長輩學習耕種,耳濡目染對香草從耕種到收割、制作一系列復雜密不示人的專門技藝都了然于胸,傳統制作技藝傳已傳承了9代。今年2月,鄭以祿被列為淮南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香草發酵窖池。
“今年的香草原料收成不錯,共收了1800多斤,我帶著大家在窖池中通過湯、曬等10幾道工序制作,現在已全部入庫備用。”鄭以祿說,壽州香草的制作比較復雜,他現在已把這個技藝傳給了孫輩。為永遠傳承,2017春天,他建造了楚都香草傳承館,修建了仿古窖池、仿古灶臺、仿古大門樓、古墻頭仿古院落、古井、古涼亭等建筑物。
手工刺繡制作香包。
鄭以祿的兒媳李芬芬在社區工作,業余時間也學會了制作香包技藝,并且以傳統的香包制作為基礎,又開發研制了香枕、熏香、香粉、香草玩偶、香草家居用品、玉香囊和香草盆景等100多種香草產品,還利用社區手工課堂,把技藝傳給了一些社區居民。“有20多位低收入家庭婦女學會了香包制作,我們免費幫助代售,增加他們的家庭收入,幫助他們脫貧致富。”李芬芬說,希望壽州香草的香味飄的更遠,制作技藝永遠傳承下去。
香草開花結種來年繼續種植。
鄭氏香包手工制作主要由鄭以祿的兒媳李芬芬完成。
楚都香草傳承館。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張安浩 攝影報道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