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這些是我多年心血的積累,主要是徽章、收藏章和裝飾章,有兩千多枚。”初夏時節,記者走進合肥車務段職工楊繼承家中,發現他這里如同一個微型收藏館,紀念章、錢幣、郵票、老物件等收藏品琳瑯滿目……談起“收藏經”,他小心翼翼地打開“百寶箱”,依次排開一枚枚小小的紀念章,向記者展示保存多年的寶貝,似乎有敘述不完的故事。
最為珍貴紀念章:承載著渡江戰役那段烽火歲月
不同時期的紀念章,有不同的特殊意義。“這些是解放戰爭系列的紀念章。”楊繼承依次分類排開收藏的紀念章。這些章多為銅質,部分采用琺瑯彩、烤漆等工藝進行上色,多標注有所紀念的戰役名稱和年份。
在楊繼承的珍藏品中,他自認為有一枚最為珍貴,最有紀念意義。“這枚紀念章的背后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楊繼承取出一枚紀念章,捧在手心里向記者展示,“我父親曾經也有一枚這樣的章。”
這枚樸實無華、沒有色彩的渡江勝利紀念章,通徑3.5厘米,正面主體圖案是一名持槍戰士,背景為波濤滾滾的長江和揚帆的戰船,底部鑄有“渡江勝利紀念”字樣,背面印刻有“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頒發”及“1949年4月21日為渡江戰役紀念日”字樣。
楊繼承講述道,1949年2月,解放軍戰士提前駐扎在進安徽沿江帶的大小村落里,其中包括楊繼承的老家——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運漕鎮。“解放軍到達江岸后,一直在為過江做準備,他們不嫌條件苦,就住在老百姓家茅草房里,一戶人家差不多一個班的人,然后造船、練游泳。”楊繼承說。
1949年4月21日凌晨,渡江戰役打響,百萬雄獅過大江。“戰士的鮮血,染紅了江水。”楊繼承的父親楊立文,作為民兵隊長頂著槍林彈雨補給糧草、運送彈藥,同時搶救傷員、運送犧牲的戰士遺體。戰役勝利后,黨和政府沒有忘記楊立文的功勞,發給其一枚渡江戰役勝利紀念章。
紀念章沉淀著歷史的重量,銘刻著舍身報國的英雄兒女的卓越功勛。父親將那枚紀念章視若珍寶,收藏在身邊,留作歷史紀念。“一寸山河一寸血,新中國的成立,是人民英雄用血肉之軀換來的。”楊繼承說:“每當看到這些紅色印跡紀念章,我就想起父親所經歷的那段烽火歲月。”
用“紀念章”教育孩子飲水思源
楊繼承收藏的紀念章 題材涉及經濟、歷史、人物、風景,還有的涉及地理、科技、旅游、生活等方面。他說:“我特別喜歡收藏這些老物件,因為它承載著不同時期的厚重歷史。”
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先是奪取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勝利,解放了東北、華北。接著又發起猛烈的追擊,數百萬大軍勝利渡江,成功解放了西北、西南、東南、華南、海南島等地區。每逢重大戰役結束,政府都及時頒發紀念章表彰功臣。
這些小小紀念章,串起了一段段紅色歷史記憶。這些紅色收藏品,仿佛是一幅幅歷史畫卷,記錄著中國共產黨人薪火相傳的光輝足跡。“紀念章滿含著情感的溫度,凝聚著家國情懷,承載后人對民族英雄的無上崇敬與深深懷念。”楊繼承動情地說,“每一枚紀念章,其背后都有著說不完的故事。每次拿出來,我仿佛就被帶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今天的和平環境,是靠共產黨人苦苦打拼出來的,我們永遠不能忘記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的風雨歷程!”楊繼承在家中經常用這些“活教材”同女兒分享收藏酸甜苦樂,教育引導她從中汲取精神力量,在任何時候不能忘本,要學會飲水思源,倍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幸福生活,要求家人將“紅色基因”融入血脈,學會艱苦樸素、和睦團結,學會感恩社會。
希望和更多人分享紀念章背后的歷史記憶
“這些紀念章,有的是我同藏友互通有無換來的,有的是我從古玩市場淘來的,比如這些抗美援朝的章就是我買來的。”楊繼承道說“這么多年,在這些紀念章上我花費有好幾萬元。”
有幾枚紀念章上印有朝鮮語,讓記者感到好奇。楊繼承解釋說:“這些是朝鮮政府頒發的各種功勞獎章、軍功章。”多年來,收藏各類紀念章,成為楊繼承工作之余和生活中學習黨史、軍史、中國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楊繼承的家族成員里,有12名當過兵,最長的一名堂弟當兵三十多年,前幾年才退伍轉業。“這些部隊徽章、毛主席像章,大多是當兵的兄弟們給我的,這枚抗美援朝時期的和平鴿紀念章是我姐夫贈送的。”楊繼承取出數枚工藝精致的徽章給記者看。
這枚平鴿紀念章造型別致,具很強的觀賞性。這是一枚銅制徽章,外形為五角星狀,上端書寫著“和平萬歲”四個字,四周是紅色烤漆,中間就是當時人人皆知的抗美援朝的和平鴿,鴿子以昂揚的姿態展翅高飛,展現出對和平的美好期待。
“我姐夫今年87歲,16歲便跟著當兵的爺爺和哥哥去抗美援朝,在兵工廠幫助修理裝備。”楊繼承興奮地說:“和平鴿紀念章通徑分為4.5厘米和4厘米,據說形狀大的是配發給志愿軍團級以上的人員。我姐夫有好幾枚‘小鴿子’,就送給了我一枚。”
前不久,這位低調的鐵路“收藏家”被單位的人知道了,大家紛紛要求他將藏在家中的這些紀念章帶來亮亮相,一起重溫歷史,不忘歲月的滄桑。“聽到這個請求后,我很受觸動,確實想說說多年收藏的故事。”楊繼承感慨道,他明年就要退休了,在建黨100周年之際,能將手中的舊物件帶到單位展示,也算是在退休前做了一件有意義的好事。
陸應果 張婷婷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劉旸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