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4月27日下午,2021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舉行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創新鏈協同發展論壇。安徽省現已建立起聚集大眾新能源、蔚來、江淮、奇瑞、陽光電源、國軒高科等企業的全產業鏈體系,論壇上,多位行業大咖從不同角度探討了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未來的發展趨勢,并在無人駕駛與人工智能技術、新能源與新能源汽車電池安全與防護技術等方面進行了交流。
“三明治”復合板阻隔已燃電池熱傳播
手機火災、電動汽車火災、儲能站火災……隨著鋰離子電池的發展和電動汽車的普及,其安全性能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歐盟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孫金華介紹說,中國電動汽車保有量占全球55%左右。“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國內發生電動汽車火災124起,近幾年,這一類型的火災事故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
孫金華在發言中說,6月到9月是最容易發生鋰離子電池火災的時間段,通過對國內電動汽車火災的統計分析(2019年),火災發生在行駛狀態的占39%、靜止狀態占38%、充電狀態占23%。為減小鋰離子電池火災的危害,孫金華和他的團隊設計搭建了大型鋰離子電池火災危險性測試平臺,進行了火災實驗,發現所有種類的電池在燃燒時都會產生大量氫氣,“這些可燃氣體的釋放特性決定了電池火焰的行為特征,更是電池系統爆炸的根源,因此,找到鋰離子電池火災安全的提升方法至關重要。”
孫金華
孫金華表示,目前,他的團隊開發了安全型鋰離子電池電解液,同時研發出集常溫散熱、高溫(火災)熱阻隔為一體的“三明治”復合板結構電池熱管理與熱失控阻隔耦合技術。“一旦發生鋰離子電池著火,這種隔熱材料能夠阻擋已燃電池向未燃電池的熱傳遞,有效均衡電池模組的溫度,阻隔熱失控的傳播。”孫金華說,由于目前這種隔熱材料的體積較大,可能在新能源汽車中的使用仍有一定限制,不過可以在儲能電站中進行應用。
“在第三次能源革命到來的今天,鋰離子電池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性能。”孫金華提出,面對大量鋰離子電池進入報廢回收階段的現狀,未來還要進一步研究廢舊電池的火災危險性以及回收再利用過程的風險防控,并加強電池火災煙氣毒性的研究。
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孵化培育企業超過160家
2014年6月,合肥市政府和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合作成立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和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有限公司。論壇上,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院長吳仲城也進行了交流發言。
據了解,成立六年來,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研究院專注高新企業孵化,孵化培育企業超過160家,為企業引入社會資本超過15億元。同時聚焦高質量企業培育,37家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29家為“科技型中小企業”,帶動社會就業超過5000人。
吳仲城
“我們依托中科院科技人才、技術等資源優勢,圍繞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領域,共建工程技術研發中心,開展產業共性技術研發,為行業提供技術開發、技術診斷、技術改造、技術咨詢等服務。”吳仲城表示,他們還與投資機構建立合作,多途徑幫助22家孵化企業獲得各類基金投資超過5億元。同時,發起設立國內首支科技成果轉化定投基金,專注投資中科院系統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吳仲城介紹說,在孵化培育的160多家企業中,不乏涉及動力電池安全防護,動力電池售后服務,汽車裝備生產視覺識別,以及面向長三角區域進行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充電設施等高壓關鍵零部件安全檢測檢驗的企業。“依托中科院的優勢資源,我們將進一步創新成果轉化模式,撬動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新動能。”吳仲城表示,通過搭建“產業鏈+創新鏈”公共支撐平臺,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研究院將支撐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高效協同,助力合肥向“全國新能源汽車之都”邁進。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編輯: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