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近些年來,淮北由“依山建城”轉向“擁湖發展”,420平方公里規劃區內山水生態達200平方公里,有交匯貫通的南湖、綠金湖、碳谷湖及圓夢島等湖泊濕地,常年吸引天鵝、白鷺等候鳥棲息,“一帶雙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灣”城市特色風貌更加彰顯,還榮獲第十屆中華環境優秀獎和國家森林城市稱號,被稱為“皖北江南”。
4月20日傍晚7點左右,暮色蒼茫、細雨綿綿,整個南湖濕地公園籠罩在裊裊的煙霧里,頗具煙雨江南的朦朧感覺。解說員向“皖美”安徽大型全媒體集中采訪團記者們介紹,南湖景區原為一片肥沃的耕地,1955 年國家華東地質局在此打下閘河煤田第一眼鉆井,掀起了淮北的煤田開發史。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至今,因采煤沉陷陸續形成連片塌陷水面;自八十年代末,淮北開始專注于改善礦區生態環境,經過二三十年的復墾治理,形成了融自然生態、休閑、旅游觀光為一體的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2005年南湖先后獲批首批“國家礦山公園”和第二批“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稱號,南湖也成為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的典范,也是周末節假日市民前來游玩的打卡勝地。
乘著觀光車穿梭于南湖濕地公園之間,感受著耳畔微風、車離景行,印入眼簾的皆是春色生機。目前,南湖景區內有湖堤春曉、蘆荻秋歌、緣溪泊蘆、荷塘清韻、涵碧聽風等22 處景點,7.1公里環湖健身步道,45 座特色景觀橋梁,諸多景點與湖水相連構造出自然和人文交融的景觀帶。在這里,春訪牡丹、夏觀荷、秋來賞菊、冬瞻梅,花中皇后“月月紅”。同時,南湖景區內野生植物資源豐富,湖內長有菱角、蓮藕等水生植物以及濕地植物100 余種,5萬余株各類喬木。常年有 20 多種水禽在此棲息,近 20 余種魚類及鼠兔、草兔、黃鼠等濕地獸類繁衍生息。每年均有大量候鳥天鵝、大雁、鸕鶿、白鶴等在此遷徙棲息。
事實上,南湖的前世今生只是淮北重視生態環境的一個縮影。當地還有東湖、中湖,都是在煤礦開采形成的塌陷區上建設而成的濕地公園,不僅望得見青山,還能看得見綠水。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呂歡歡攝影報道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