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4月15日,記者從安徽省疾控中心獲悉,根據我省既往手足口病的流行規律,4-7月為手足口病流行大高峰期,10-12月為流行小高峰。手足口病有哪些臨床表現?是怎么傳播的?好發于哪一年齡段的兒童?家長如何預防孩子得手足口病?來聽聽疾控專家怎么說。
問題一:引起手足口病的常見病毒有哪些?
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主要包括柯薩奇病毒A16型(CV-A16)、腸道病毒71型(EV-71)和埃可病毒等,其中EV-71是導致我國重癥和死亡手足口病的主要病毒。
問題二:手足口病有哪些臨床表現?
手足口病潛伏期多為2-10天,平均3-5天。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較輕,呈自限性,病程一般為7-10天。
普通病例表現:急性起病,發熱;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皰疹;手、足和臀部出現斑丘疹、皰疹,皰疹周圍可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癥狀;大多數患兒可在一周內痊愈,預后良好。
重癥病例表現:少數患者(尤其是小于3歲者)病情進展迅速,在發病1-5天左右出現腦膜炎、腦炎(以腦干腦炎最為兇險)、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極少數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遺癥。
問題三:手足口病是怎么傳播的?
傳染源:人是人腸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隱性感染者均為本病的傳染源,隱性感染者難以鑒別和發現。發病前數天,感染者咽部與糞便就可檢出病毒,通常以發病后一周內傳染性最強。
傳播途徑:手足口病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和接觸傳播,部分可以經過呼吸道傳播。患者和隱性感染者的糞便、呼吸道分泌物及患者的黏膜皰疹液中含有大量的病毒,接觸由其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具、奶瓶、衣物等日常用具等均可感染。人對人腸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齡組均可感染發病,以5歲及以下兒童為主,尤以3歲及以下兒童發病率最高。
問題四:托幼機構/學校需要做到的預防控制措施有哪些?
每日進行晨檢,發現可疑患兒時,要采取立即送診、居家觀察等措施;對患兒所用的物品要立即進行消毒處理。
指導兒童養成正確洗手等良好的衛生習慣;老師要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狀況。
教室和宿舍等場所要保持良好通風;定期對玩具、兒童個人衛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進行清洗消毒。
定期對活動室、寢室、教室、門把手、樓梯扶手、桌面等物體表面進行擦拭消毒。
每日對廁所進行清掃、消毒,工作人員應戴手套,工作結束后立即洗手。
當出現聚集性/暴發疫情時,及時報告,配合衛生部門采取相關防控措施。
問題五:家長如何預防孩子得手足口病?
良好的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很重要,具體包括以下幾點:教育孩子注意手衛生,尤其在觸摸口鼻前、進食或處理食物前、如廁后、接觸皰疹/呼吸道分泌物后,應用流動的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經常清潔和消毒孩子常接觸的物品或物體表面,如奶瓶、玩具、家具把手等;避免與患病兒童密切接觸、玩耍等,手足口病流行期間家長要盡量避免帶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場所;教育孩子在幼兒園或學校時,不要與他人共用水杯、毛巾等其他個人物品;出現發熱、出疹等癥狀時,要及時帶孩子去附近醫院就診。
問題六:手足口病疫苗適合多大兒童接種?
目前只有針對腸道病毒71型(EV71)的單價疫苗,可有效預防EV71相關手足口病和EV71感染引起的其他疾病(如皰疹性咽峽炎),但不能預防其他腸道病毒血清型(非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EV71是導致手足口病重癥和死亡病例的主要病原,該疫苗雖然不能預防所有手足口病,但將會顯著減少手足口病重癥和死亡的發生。EV71疫苗適齡兒童為6月齡-5歲兒童,鼓勵在12月齡前完成接種程序,1歲及以上兒童越早接種越好。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葉曉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