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近日,農業農村部、自然資源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進一步加強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在農田、漁業水域、森林等各區域,啟動外來入侵物種普查。那么,什么是外來物種?安徽省有哪些外來物種?這些外來物種又是如何治理的?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就此采訪了安徽省農業生態環境總站的專業人員。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安徽省境內外來物種涉及50多個科250余種,其中已明確構成危害或威脅的外來入侵物種有20余種之多,比較常見的外來入侵物種有加拿大一枝黃花、喜旱蓮子草、鳳眼蓮、豚草等。其實,并不是所有的外來物種都有害,玉米、花生、馬鈴薯、芒果等常吃的食物都是外來物種。
下一步,安徽將通過3年左右的時間,摸清全省外來入侵物種的種類數量、分布范圍、危害程度等情況。
數量:
安徽外來物種達250余種 20余種有明確危害
“簡單一點來說,外來物種也就是非本地物種,包括主動引進的、無意引進、或自然入侵的物種。”安徽省農業生態環境總站副站長殷雨虹介紹說,農業農村部門主要是牽頭開展外來入侵物種的普查和監測預警,同時加強農業外來入侵物種治理和基礎研究等工作。
殷雨虹表示,根據歷年來調查及相關資料所做的不完全統計,安徽省境內外來物種涉及50多個科250余種,其中已明確構成危害或威脅的外來入侵物種有20余種,較為常見的外來入侵物種有加拿大一枝黃花、喜旱蓮子草、鳳眼蓮、豚草、一年蓬、草地貪夜蛾等。
據了解,為了發現并防范這些外來物種,安徽省農業農村廳每年都會組織相關技術培訓,縣、市、區的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科教和環保機構也會對轄區內進行定期與不定期巡查、監測,以及時發現、報告,并組織滅除外來物種。
揭秘:
加拿大一枝黃花曾作為鮮切花引入
早在多年前,許多人就聽說過“加拿大一枝黃花”,這種植物生命力強、蔓延快,除了在安徽造成影響,也曾經在全國范圍內肆虐,更是被稱為“生態殺手”。
“加拿大一枝黃花在安徽大面積出現有十幾年了,可能許多人不知道,這種植物最初是上世紀30年代作為鮮切花一類的觀賞性植物自北美洲引進我國的。”安徽省農業生態環境總站副站長殷雨虹告訴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加拿大一枝黃花屬于頑固性入侵物種,在安徽,主要分布于淮河以南的廣大地區。“它在森林里也有分布,但因為樹木高、遮住了陽光,再加上爭搶不過樹木的養分,所以加拿大一枝黃花在坡崗地、田邊、路邊、撂荒地等沒有人為干預的地方最為常見。”
殷雨虹解釋說,雖然加拿大一枝黃花對農業生產影響不大,但會危及生物的多樣性,特別是對草灌類植物的影響大。“我們去過很多加拿大一枝黃花泛濫的地方,以城市為例,未開發的閑置荒地最容易成為它們的‘溫床’。”殷雨虹說,加拿大一枝黃花的種子特別容易被攜帶,運輸車輛、動物等都可以作為載體,只需要一、兩年時間就能長滿一片荒地,高度可以超過一個成年人的身高。
針對加拿大一枝黃花的特點,安徽省通常采取人工拔除、機械清除等物理方式,以及使用藥劑等化學方式相結合進行滅除。“雖然加拿大一枝黃花還沒有做到完全清除,也沒有發現它的‘天敵’,但目前在我省已經達到可控狀態。”
工作人員正在清除加拿大一枝黃花
生物防治:
這種小蟲子專吃泛濫的“水花生”
如果你在鄉村生活過,或是喜愛釣魚,肯定對生長在水塘、溝渠里的“水花生”不陌生。 “水花生”可不是生長在水里的花生,而是一種被稱為“喜旱蓮子草”的外來物種,這種“水花生”年年除、年年有,不僅會覆蓋水面、影響魚類的生長,還會影響溝渠的排灌、甚至堵塞航道。
殷雨虹介紹說,“水花生”以前是作為豬、馬等動物的飼料引入的,引入之初并沒有危害,只是隨著“水花生”作為飼料使用量的下降,才逐漸產生了危害。“對于‘水花生’的清除,一般是采取人工打撈、鏟除的方式。”殷雨虹說,“水花生”在安徽的水域、陸地環境廣泛分布,生命力極強,危害農田與水域,防除成本高。一直到近年來,全省大力推行了河長制,加強了對大小河流的河道清理、堤埂治理等,“水花生”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不僅如此,在安徽的一些地方,還嘗試采取一些生物防治的形式,用小蟲子吃掉“水花生”,比如在巢湖市、蕪湖市、黃山市,進行了放養“蓮草直胸跳甲”防控“水花生”的田間試驗,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這種蟲子專一性強,只吃‘水花生’,而對其他物種安全,可以說是‘水花生’的天敵了。”殷雨虹表示,“蓮草直胸跳甲”可以控制水生型“水花生”種群的生長,以達到常年控制“水花生”危害的效果。
主動引入:
玉米、花生、芒果都是外來物種
可能對于許多人來說,聽到“外來物種”都會覺得具有危害性,對此,安徽省農業生態環境總站副站長殷雨虹表示,外來物種通常分為主動引入和被動引入,許多主動引入的外來物種與我們的生活關系密切,尤其是一些經濟作物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
“從安徽來看,主動引入的外來物種較為常見的有玉米、花生、甘薯、馬鈴薯、芒果、檳榔、無花果、番木瓜等。”殷雨虹告訴記者,還有一些被引入的外來物種,有的因不適應新環境而失敗,有的則因為新環境沒有與之相抗衡的動、植物,而成為具有入侵性的、有害的外來物種,破壞當地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其實小龍蝦也是外來物種,但在國內成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甚至需要大規模的人工繁殖,所以已不具有危害性。”
此外,殷雨虹還介紹說,目前我省對于外來物種的處理措施包括生物防治、生物替代、化學防治等多種方式。如果外來入侵物種發生面積大、危害嚴重,并遠離基本農田區域,通常會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除草劑進行化學防除。
計劃:
安徽三年左右摸清外來入侵物種狀況
對于此次五部門聯合印發的《進一步加強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安徽農業農村部門計劃依托安徽科研院校的技術支持,通過3年左右時間,摸清全省外來入侵物種的種類數量、分布范圍、危害程度等情況。
“對于外來物種,我們一直有常規監測,由于專業性較強,一般會邀請科研院所的專家參與調查。”殷雨虹表示,我省將繼續加強外來入侵物種監測預警,在全省重點區域、關鍵區域、易發區域持續開展外來入侵物種監測預警,及時評估重大外來入侵物種危害風險。
同時,加強對危害農業生態環境的加拿大一枝黃花、水花生等外來入侵惡性雜草的綜合治理,加強生物防治和生物替代,穩妥開展集中滅除,及時防控重大外來入侵物種危害風險。“依托安徽科研院校的技術優勢,今后將加強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基礎研究,形成可復制、易推廣的綜合治理技術模式和成果。”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編輯:唐恒鋼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