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3月22日,記者從安徽省人民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安徽省自然資源廳近日印發《安徽省土地征收成片開發標準實施細則(暫行)》(以下簡稱《實施細則》),根據細則,存在“涉及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的”“未完成批而未供土地和閑置土地處置任務的”等7種情形,不予批準土地征收成片開發方案。
充分保障農民權利和公眾知情權
發布會上,安徽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黃發儒介紹稱,成片開發建設屬于新修正《土地管理法》第45條規定的為了公共利益可以征收土地的六種情形之一,因此應當以保護社會公眾利益作為最基本的出發點。
為加強對農民權利保障和公眾知情權的保障,《實施細則》規定,編制土地征收成片開發方案,應當召開成片開發范圍內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充分征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并經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未經同意不得申請土地征收成片開發。
公益性用地比例一般不得低于40%
據悉,自然資源部5號文要求,一個完整的土地征收成片開發范圍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以及其他公益性用地比例一般不低于40%。安徽省《實施細則》落實上述要求,規定集中建設區范圍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以及其他公益性用地比例一般不低于40%。
黃發儒表示,新修正《土地管理法》第45條規定的為了公共利益可以征收土地的六種情形中,成片開發中的公共利益強度較弱,且有被濫用的風險。此次《實施細則》中規定40%的公益性用地比例,正是為了體現成片開發建設的公共利益屬性。同時,也是為了鼓勵產城融合發展,實現土地發展權、土地增值歸公,促進社會公平,讓人民群眾更多享受改革發展成果。
嚴格依法依規行使審批權
為進一步加強對耕地的保護,促進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制約成片開發權力濫用,保障被征地農民的合法土地權益,《實施細則》結合安徽省實際,規定了7種不予批準土地征收成片開發方案的情形。其中,對自然資源部5號文相關規定細化了認定標準。一是對“存在大量批而未供或者閑置土地”進行量化,以自然資源部下達的任務為標準,規定“未完成批而未供土地或者閑置土地處置任務的”,即為“存在大量批而未供或者閑置土地”。
二是對“開發區土地利用效率低下”進行量化,從國家每年組織開展的省級以上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的指標中,選取土地建成率、畝均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畝均稅收、綜合容積率等4項重要指標,規定該4項指標均低于同級別、同類型開發區平均指標值50%的,即為“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各地應主動對照上述7種情形,高質量編制土地征收成片開發方案,確保數據準確、資料真實,嚴禁采取違反程序、弄虛作假或者其他手段騙取批準土地征收成片開發方案。”黃發儒表示,受委托審批方案的設區的市級政府,要嚴格把關,對弄虛作假或者連續兩次違規審批的,省政府將收回委托審批權,并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星級記者 徐琪琪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