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wǎng) 大皖新聞訊 3月15日上午,在宣城市宣州區(qū)澄江街道城北社區(qū)的一間會議室里,記者看到了一個特別的沙盤。沙盤的制作者是今年已經(jīng)71歲的王紹貴老人,而沙盤上展示的是百年前宣城曾經(jīng)老城區(qū)的模樣。九街十八巷、五座城門、八座牌坊、五口水井……這些老城的記憶,都被一一展示,留下對于古城的記憶。
為制作沙盤他查縣志、訪老人
這其實已經(jīng)是王紹貴做的第二個宣城老城沙盤了。“宣城九幾年的時候開始拆遷,我感覺九街十八巷可能以后都沒有了,就想做一個沙盤,讓以后的人還能看到。”王紹貴告訴記者,最難的工作是追溯歷史,還原曾經(jīng)老城布局。
1950年出生的王紹貴,記憶中還有自己小時候宣城城區(qū)的街巷和地標分布。但他小時候,宣城的老城墻已經(jīng)消失了,一些古老的建筑也沒有了。為了讓沙盤的內(nèi)容更加完整,他翻看縣志資料,還走訪了很多老人。“找我以前同事家里的長輩,還到一些老地方走訪八九十歲的老人。”王紹貴告訴記者,宣城的城墻主要是在抗戰(zhàn)時期開始破壞的,他試圖恢復(fù)被破壞前曾經(jīng)的古城風貌。
掌握了資料后,他先開始畫圖,然后根據(jù)圖樣來制作沙盤。做過木匠和漆匠的老人,對自己的手藝很有信心。“04年的時候做過一個,后來被縣里拿去展示了,2014年我又開始做一個。”王紹貴說,一個沙盤做了一年多。站在沙盤前,王紹貴向記者介紹,沙盤的底座是幾塊實木板拼接而成,為了防止腐壞,還特地刷了桐油。城墻是齒輪狀的鋁合金片圍成,城內(nèi)的房子都用木頭一個個做成,刷了黑白色的油漆。城門、街巷、水井、寶塔、縣衙等地標建筑都標注了名字。
沙盤上的每一個地標都有故事
對于王紹貴自己來說,沙盤上的每一個名字都有故事。城隍廟、遠東飯店是他小時候經(jīng)常玩耍的地方;那座如今熱鬧的城中心小公園有老人說曾是水牢;城西武狀元府門口曾有一座望鄉(xiāng)亭,是吳家的武狀元為了遠嫁而來的妻子所建;從一眼井到四眼井,還有冬瓜井,曾是宣城人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
王紹貴是城北社區(qū)第七支部的黨支部書記,幾年前他將沙盤送給了社區(qū),放在社區(qū)的會議室里展示。“經(jīng)常有人來看,前兩年還被一個旅行社拿去展示,他們給游客介紹曾經(jīng)宣城老城故事。”
王紹貴說,接下來,他準備重新再做一個沙盤,把城外的別士橋、楊泗橋等再展示出來。
新安晚報 安徽網(wǎng) 大皖新聞記者 曹慶
編輯: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