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中國制造的轉型升級以及中國經濟從高速度發展轉入了高質量發展新時代,亟須選拔和培養一大批支撐性技術技能人才。“職業院校培養人才要適應經濟與產業發展的需求,探索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為企業輸送高質量高品質的技能人才。”全國人大代表、安徽博微長安電子有限公司焊工、焊接技能大師工作室主任黃春燕建議,以新時代工匠精神引領高技能人才培養,實施“1+X”證書制度,實現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相融合。
“職業教育肩負著傳承技術技能、培養多樣化人才、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推動制造業向中高端發展的有效途徑是通過振興職業教育,打造高素質的技術工人隊伍,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但是目前我國職業教育明顯存在高技能人才供不應求,畢業生技能水平與企業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差異,崗位適應能力差的現狀。”黃春燕認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是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建議政府建立國家及地市級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的監測預報制度,定期發布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需求狀況,引導學校及時設置、調整專業和專業方向。發揮行業協會對地方職業教育的組織、協調和指導作用,引導專業貼近行業的需求、滿足企業的需要。職業院校應當根據自身特點和人才培養需要,主動與具備條件的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開展合作。企業應主動參與實訓基地、教學團隊和專業課程建設,與相關院校共建產業學院、大師工作室、協同創新平臺、實習實訓基地,開展現代學徒制、企業新型學徒制、“訂單培養”等人才培養模式,支持和鼓勵企業承接教師實踐鍛煉和學生見習實習,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培訓,突破當前校企合作中“校熱企冷”的瓶頸。
從職業院校層面看,“1+X”證書制度是在院校實行多年的“雙證書”制度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改革,其中“1”指學歷證書(即畢業證),“X”指若干職業技能證書。即鼓勵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積極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提高就業創業本領,但是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不作為畢業的限制條件。
“目前,我國職業院校大多采用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或其他相關社會化證書,這些證書雖具有較強的職業性和獨立性,但其標準和院校內部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存在著較大差距,難以實現與人才培養、 教學組織、教學內容和考核標準等的有機融合,證書的培訓和考評也不能與課程教學資源、師資隊伍、實訓條件等軟硬件設施建設實現較好的無縫銜接,無形中增加了院校辦學成本、教師工作壓力和學生學業負擔。”黃春燕說,“1+X” 證書制度通過制定科學的技能評價標準體系,與學歷教育的全過程實現充分融合,充分體現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反映學生在職業技能發展生涯中所必備的綜合職業能力和素養,通過對核心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和評價,獲得該領域一定等級(初級、中級和高級)的職業技能證書。“1+X”證書制度堅持以崗位職業技能為需求導向、以崗位核心職業技能的掌握為問題導向和以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為目標導向,通過對個別專業(群)領域的試點,形成科學系統和完善可行的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將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有機結合起來。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葉曉
編輯: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