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合肥市城鄉建設局1月8日就合作化路高架北下橋口與五里墩立交銜接處擁堵點改造工程的設計方案進行公示。方案一出爐,不少市民拍手稱快,對于五里墩立交區域未來的通行改善充滿期待,不過也有市民對部分方向尤其是橋下道路的通行提出擔憂:“會不會越來越堵?”
市民擔心:部分橋下道路會不會越來越堵?
市民高先生說,去年五里立交北上橋口改造時,在橋下增加了一條北南向的通道,以減少橋上道路的交織,但因為設有紅綠燈,導致橋下比以前更堵,長江西路東向西方向擁堵情況明顯加劇,改造后橋上的擁堵可能確實緩解了些,但橋下的通行也不能忽視。
高先生認為,從此次公示方案來看,改造后的長江西路往合作化路高架方向也將從橋下左轉通過紅綠燈控制,經地面道路然后再上高架,這樣一來,肯定會進一步增加橋下的通行壓力,如此一來,也許原先的老堵點擁堵情況會有所緩解,但新堵點又增加了,這樣是不是得不償失呢?
記者注意到,在此次公示方案中,相關部門也特別將改造后的不利因素列明,即長江西路通往合作化路高架方向,由地下通道變為地面平交,改造后,長江西路往西高架方向、合作化路高架方向排隊長度將會增加。
部門回應:力爭將不利影響降至最低
既然已預料到可能會有這樣的不利因素,為什么不在實施前進一步完善呢?帶著市民的疑問和擔憂,記者采訪了合肥市城鄉建設局相關人士。
相關人士告訴記者,五里墩立交是合肥市內交通的重要樞紐,連接著暢通一環、合作化路高架、長江西路快速通道,同時有近20個匝道連接著市區各個方向,對于西部城區的快速路網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建設年代久遠,隨著城市快速發展,該區域擁堵問題確實成為市內交通的“老大難”。
2018年合肥市正式啟動城市擁堵點治理工作,五里墩立交首當其沖就被納入了首批堵點治理的序列,但受客觀條件所限,留給五里墩立交改造的空間非常有限,不可能大拆大建,所以相關部門對于五里墩立交堵點治理總的思路就是統籌考慮、系統研究、分批治理,針對新發現的擁堵點及時進行研究并通過動態化、針對性措施予以緩解。
早在2018年,合肥市交通擁堵治理工作領導小組成員、當時的合肥市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新安晚報記者專訪時便表示,城市擁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治理好的,堵點治理最主要的目標應該是緩解交通擁堵。
隨著城市的發展,機動車保有量還在與日俱增,指望一次治理就起到一功永逸的效果不太客觀。從實際來看,治理過程中往往還會遇到某個堵點剛疏通好了,通行效率提高了,反而吸引了更大批量車輛蜂擁而至,所以“治堵”得用動態化常態化的思路。
針對此次有市民提出的長江路轉合作化路高架方向車道變為地面平交可能帶來的”后患“,城建部門相關人士表示,方案研究階段已經過反復研究和推敲,目前公示的方案應該是現階段最可行的一種,之所以將可能帶來的不利因素進行提前公示,也是希望市民能有一個正確的預期。當然,各相關部門還會有具體的針對性措施,力爭將不利影響降至最低,針對新出現的問題也會及時研究并采取措施進行緩解。
回顧:五里墩治堵動過哪些手術?
早在幾年前,合肥市交警等部門就曾多次對五里墩立交局部區域的交通進行疏導和治理,但效果一直不明顯。2018年,合肥市專門成立交通擁堵治理工作領導小組,正式啟動城市擁堵點治理工作,五里墩立交與長江西路西上橋口作為首批堵點治理項目之一率先上馬,改造中采取取消輔道左轉進入長江中路并拓寬輔道,新增一條道路進入長江中路和合作化路等措施,減少連接部的沖突點。
2020年,五里墩立交北上橋口堵點開始治理,原五里墩立交由西一環上橋轉向長江中路東方向的匝道拆除,在北向西右轉匝道上,新增直行通道,同時利用橋下凈空增設地面系統與長江西路平交,向南穿過原苜蓿葉匝道后,與合作化路地面銜接;史河路南原輔道上五里墩立交的道口取消,取而代之長江西路新建南北向地面通道;西一環四里河立交落橋處增設主線出口車道隔離護欄,禁止主線駛出車輛右轉進入長崗路。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伍靜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