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2月15日,經過幾天的住院準備,90后研究生劉翔國在中科大附一院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隨后,他的造血干細胞被送往廣西,為一位身患地中海貧血的陌生3歲男孩送去重獲健康的希望。
“算是圓了我救人的初心吧。”劉翔國2014年考入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專業,對造血干細胞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一次無償獻血時,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劉翔國就加入了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成為一名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如果某天有幸與某位患者配型成功,可以貢獻自己的力量。”劉翔國說,當時同去獻血的幾位同學,都加入了造干捐獻者資料庫。作為一名醫學生,更應該為健康事業挺身而出。
今年4月,在安醫大繼續攻讀碩士的劉翔國接到了合肥市紅十字會的電話,“沒想到真的和一位患者配型成功了!我覺得很幸運!因為我知道配型成功的機率確實很低。”劉翔國說:“考大學時,就對醫學很感興趣,想報考臨床專業,覺得治病救人挺了不起的,很帥氣!可惜高考分數不是很理想,沒能在臨床一線學習實踐,沒想到通過捐獻造血干細胞,也有了救人一命的機會!”
雖然學業很忙,劉翔國還是空出時間準備捐獻。經過高分辨配型復合檢測、體檢等環節,12月10日,劉翔國提前住進醫院做采集準備,通過注射動員劑將造血干細胞從骨髓中動員到外周血中,并接受醫院的健康監護。住院期間,朋友也趕來看望劉翔國,并為他加油打氣。劉翔國說:“開始大家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沒想到救人性命的事情就發生在身邊。雖然有點擔心,但通過醫護人員和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介紹,對造干捐獻了解后,他們還是打消了顧慮,支持我捐獻!”
15日上午,經過約三個小時的采集,劉翔國成功完成造血干細胞捐獻,成為合肥市第72例造干捐獻者。劉翔國說:“對方患者只是個三歲的孩子,未來的路還很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自己的一點付出就能挽救患者生命,太值了!希望他能盡快好起來,不能見面也沒關系,只要健康就好!”
能夠為陌生人無償捐獻“血液的種子”,既是一種難得的緣分,也是一種大愛的體現。今年以來,合肥市已經有15位志愿者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全市累計實現造血干細胞捐獻72例,市民在無償獻血的同時填寫《志愿捐獻造血干細胞同意書》并采集約8毫升血樣,即可成為一名造血干細胞志愿捐獻者。
張妍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吳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