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2020年11月12日上午9點,黃山市中心城區屯溪三江口的原花溪飯店區域,將舉行屯溪老大橋(鎮海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修繕工程的開工儀式。11月11日,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現場探訪時看到,項目施工企業以及大型機械已經進場,施工準備工作以及開工儀式準備工作都在有序進行中。
國家專項資金補助,原貌修繕
屯溪鎮海橋修繕工程計劃工期14個月。2020年11月正式開工,2021年2月完成基礎部分施工,確保基礎工程安然度汛。2021年12月,全面完工。 該修繕工程總資金約4980萬元。經向國家文物局大力爭取,該項目建設相關費用由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專項補助資金全額補助。施工過程中,將做好影像資料的收集歸檔工作,確保施工過程可追溯、可復查。
此次,主要是對鎮海橋的橋梁本體、兩側影響范圍內的駁岸擋墻、游步道及埠頭的修繕。此前,在文物保護、涉水工程等相關法律法規指導下,省市相關部門多次組織權威專家論證會,就其中技術難題、修繕細節反復討論、深入研究,不斷修改完善。此次修繕,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原則,堅持不改變原有建筑特征,盡最大可能保存原有歷史信息,盡量保持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
引入現代技術與材料,確保絕對安全
在保證絕對安全的原則下,局部采用現代材料和工藝等最小干預措施,確保結構穩固,排除現有對橋梁造成或可能造成破壞的不利因素和隱患,力爭在修繕工程全面完成以后能做到真實、原真、完整的反映鎮海橋的歷史狀態。 考慮到原松木梅花樁基礎在極端水文條件下安全性薄弱,且未落到持力層,加上90年維修的墩身護角底部被沖空,護腳多處斷裂,因此基礎部分利用現代工藝進行優化,采用鉆孔灌注樁加混凝土承臺。墩身及橋面仍采用原砌體結構,但墩身內部設置加強措施,從承臺起增加混凝土結構柱,墩身砌體結合結構柱一起,保證橋體結構的穩定性、耐久性。 黃山市有關部門表示,將加強修繕工程的質量管理,加強原材料把關,尤其是對打撈出的石構件進行強度檢測,確保所用材料質量符合設計和規范要求。建立安全生產責任制,責任落實到人。項目施工以一次性驗收合格為標準,力爭成為國家文物保護工程的典范。
各方重視,古橋新生“提速”
今年7月7日,受洪水持續沖刷及長時間高水位浸泡等原因,屯溪鎮海橋水損嚴重。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此事,黃山市立即組織石料搶救與現場搶修維護工作,啟動鎮海橋修繕工作。 其中,安徽省委省政府、國家文物局第一時間派員實地了解情況,對修繕工作大力支持。黃山市委市政府迅速決定,加快推進屯溪鎮海橋修繕的各項前期工作,并要求“順應群眾期待,把現代科技與傳統技法結合起來,扎實做好古建筑修繕工作”。黃山市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研究部署,成立市長任組長的工作領導組,邀請水利、結構、橋梁、古建、徽學等方面的專家組建工作指導組,確定項目業主單位,加速推進各項準備工作。
7月17日和19日,黃山市山越應急救援中心自愿對鎮海橋附近水域探測,基本查明構件、石料的散落區域。9月7日,全面完成鎮海橋落水石構件打撈,打撈石構件約4565.44立方米,可利用率約80%。 黃山市及時向國家文物局及省文物局上報項目修繕計劃書,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單位多次專程赴國家文物局匯報對接。10月12日,國家文物局下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屯溪鎮海橋修繕工程同意立項批復。8月6日至11月6日,屯溪鎮海橋修繕工程在市發改委正式立項,修繕方案、可行性研究報告、洪水評價報告及環境影響評價報告評審相繼通過。 此前,已完成項目設計招標,項目施工監理招標。完成修繕工程EPC(設計、采購、施工)招標。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吳永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