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20年前,家住河南鄭州的王曉軍(化名)高校畢業后,分配在一家化學研究所工作,自認為懂技術的他,感覺到社會對他不公,一時沖動犯下命案。案發后,王曉軍亡命天涯、四處潛逃,最終在蕪湖一立交橋下安家落戶。王曉軍白天開荒種菜、飼養家禽,夜晚騎著三輪車四處拾荒或者替人擺攤,以此為生。蕪湖特警三大隊民警在得知王曉軍信息后,經過三天兩夜守候,最終將王曉軍抓獲。
犯下命案四處潛逃 落戶立交橋下安家落戶
面對民警的審訊,一個現代版“城市荒野求生”的高智商生存疑犯漸漸清晰。王曉軍上個世紀90年代,畢業于某名牌大學,后分配在河南鄭州某化學研究所工作,自認為高材生的他,每月工資也就100多元,感覺到社會對他不公平。
27歲的王某軍,因為工作上的一些原因,和研究所的一名同事發生了糾紛,隨后犯下了命案。案發后,王曉軍開始了逃亡生活,人間蒸發。一開始,王曉軍逃往到云南,后輾轉浙江,王曉軍發現大城市無法生存,他逃往多地后,扒火車來到了安徽蕪湖。
王曉軍發現蕪湖郊區有一處立交橋下,很少有人光顧。王曉軍在橋洞下搭建了簡易棚戶。在解決基本“住房”后,他利用早年學過的知識,私自接通公共電路,解決了用電問題。一次替人擺地攤,發現攤主居然是他的老鄉,他隱瞞身份,花言巧語騙取了朋友的信任。用其朋友的身份證辦了電話卡,在街頭蹭WiFi,解決精神需求。
白天他以“根據地”為家,開荒種菜、收養流浪狗,一旦他覺得生活得太苦,他會宰殺一條狗,改善生活。為了生存,他通過所學的知識,在公共線路上接通了電源,做飯、用電;晚上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則騎上三輪車在一些小區轉悠拾破爛,他認為能賣錢的東西,存放在一些老舊小區廢棄的房子里,集中后變賣,上演了一出現代城市版“荒野求生”。這個實際年齡只有47歲的中年男子,看上去就像一位老人,讓人根本想不到的是,他居然是一個殺人潛逃20年的網上逃犯。
特警守候三天兩夜 最終落網
今年11月初,蕪湖特警三大隊民警通過研判,發現了20年前河南鄭州一起命案的在逃嫌疑人王曉軍可能落戶蕪湖。經過偵查,確定了其在蕪湖市的大概方向和區域,并掌握了其主要活動軌跡。
教導員孫炅坤、副大隊長吳亞江帶領追逃民警孫捷等5位特警,在蕪湖市街頭開始摸排。三大隊追逃尖兵們實地追逃。經過反復的對比分析發現該嫌疑人反偵察能力強、晝伏夜出,活動路線不固定,極大增加了追逃難度。民警的腳步遍布在蕪湖步行街、安師大周圍各個小巷,在萬達廣場、濱江公園附件各個廢品回收處,在城區各大小城中村,特警三大隊民警一遍又一遍地查找。
特警三大隊民警以最原始的偵查手段,實地走訪,實地研判,實地覆蓋式搜查,在無數次推測后再推翻,研判后再研判,歷經三天三夜的細致摸排、蹲守,終于在市區某街頭將該嫌疑人擒獲。
11月6日凌晨,在蕪湖市大潤發超市附近的一個小巷子里,一名騎著改裝的電動三輪車的中年男子正準備和往常一樣去拾破爛。正當中年男子騎車駛出巷子口時,早已等候多時的蕪湖市特警支隊三大隊民警迅速將該男子控制。面對突然出現的民警,這名黑瘦的“老人”一邊掙扎,一邊大喊:“你們要干什么?放開我!”“二十年了,該有一個交代了!”民警這一句話,讓他立即停止了反抗。
王曉軍對當年犯下的命案供認不諱。面對蕪湖警方的審問,王曉軍說:“當年的事我不想多說,反正有這一天”,此時,民警發現,眼前的中年男子只有47歲,看上去就像一位60多歲的老人,皮膚黝黑、眼窩深陷,眼角出現了淚花。嫌疑人王曉軍沉積了20余年的大石終于落下,他伸出雙手,平靜面對冰冷的手銬。
截止發稿時,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從蕪湖特警三大隊獲悉,案件已于當晚移交給鄭州警方,相信,20年前的這起命案也將大白于天下。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孫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