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地處“南京一小時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之間,滁州地理位置獨特,是“皖東門戶”,更與南京有著天然的“鄰里關系”。它是如何利用獨特區域優勢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9月16日下午,“中部崛起勢正勁”(安徽站)采訪團走進滁州市,深入了解滁州加速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布局和發展規劃。
滁寧城際鐵路:滁州到南京最快40分鐘
200余名技術及施工人員在項目工地揮灑汗水,搶抓工期…作為全國第一條跨省城際鐵路,滁寧城際鐵路自2018年12月30日開工建設以來一直備受關注。9月16日,“中部崛起勢正勁”采訪團一行來到滁寧城際鐵路二期I標段技術學院站至龍蟠大道站明挖區間(盾構始發井)施工現場,在這里地下盾構始發井正以每天10米的速度加快推進。
滁州市是蘇皖邊界城市、南京江北門戶、南京市“一小時都市圈”核心成員,是安徽省東向發展橋頭堡。滁州和南京在人文脈絡、經濟發展方面具有天然的聯系。當天上午,采訪團來到施工現場,“這里盾構施工正在以每天10米的速度推進。”滁寧城際鐵路二期I標段黨工委書記姚立國告訴記者,該標段全長5.703公里,共包含2座明挖地下車站、2段明挖地下區間、3段盾構區間。其中,技術學院站—龍蟠大道站區間為地下明挖區間+盾構區間;龍蟠大道站—市政府站區間為盾構區間;市政府站—鳳陽北路站區間為盾構區間+地下明挖區間。
“滁寧城際鐵路正式運行后,從滁州到南京最短僅需40分鐘就能到達。”姚立國告訴記者,目前滁州到南京開車最快1.5小時才能到達。記者了解到,滁寧城鐵分為滁州段一期工程、滁州段二期工程和南京段工程。線路西起滁州市高鐵站,止于南京市規劃南京北站,線路全長54.4公里,設站16座,其中地下站3座,高架站13座。
“滁寧城際鐵路是國內首條采用PPP模式建設的跨省城際鐵路,項目總投資約165億元,在滁境內全長約46.5公里,在寧境內全長約8.2公里。”姚立國稱,滁寧城際鐵路滁州段分兩期建設,預計2022年完工。
建成通車后,從南京江北新區到滁州只需要短短的40分鐘,將進一步完善滁州市區域綜合交通網絡、優化運輸結構,加強滁州市與南京市聯系,推進寧滁一體化發展,對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蘇滁現代產業園:“二號章”助推營商環境新高地
想要吸引優質企業,光有硬件還不行,如何提升企業的“幸福感”,就成為了滁州招商引資的秘訣之一。走進蘇滁現代產業園“一站式”服務中心,“一窗受理”綜合窗口吸引了采訪團成員的注意。“它整合稅務、不動產登記、市場監管、企業服務等功能,確保材料齊全的辦事者最多跑一次。”中新蘇滁高新區黨委副書記劉東告訴記者,“一站式”服務中心核心就是“園區的事情園區辦”,企業可以足不出園辦理所有業務。
據悉,政府部門為此“大尺度”放權,專為園區設立了“二號章”,開放了建設、環保、規劃、國土等多個部門的審批權限。“一般情況,企業開辦者在施工之前,需到滁州市進行最后的蓋章,但現在他們只需要在園區大廳就能結束這一程序。全程所需時間也從此前近50日節省至30日左右。”劉東說。據悉,目前園區有200家企業拿地辦廠。而從土地證取得到施工許可證的取得最快也就一個月時間辦結。此后,投資者在符合要求的情況下,最快一日就能取得企業的營業執照。
此外,如今的蘇滁,按照“九通一平”“海綿城市”的標準建設,園區不僅配套完善、功能齊全,同時建有大王公園等綠化和景觀。正因如此,來自國內外的投資者紛紛選擇把企業落戶在這里。
村企聯建:打造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帶
“采摘、分揀、歸類、包裝、搬運,我們這里成熟的葡萄通過這一系列的流程,最后用冷鏈車運至上海等地銷售。”章廣鎮元松村的滁州煜鮮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道。近年來,元松村按照“黨建引領助振興、村企聯建促脫貧”的路子,積極與在滬南譙籍成功人士對接,注冊成立了滁州煜鮮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并成立了元松村和公司聯合黨支部,開展結對共建,依托村級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源和企業產業優勢,開展聯創工作,實現互利共贏。
“公司的成立不僅給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讓更多的村民參與其中,使得村民變股東,也讓不少貧困戶能夠脫貧致富奔小康。”章廣鎮元松村黨總支書記張開峰說。
“以前我家種植水稻,一年忙到頭也掙不了多少錢,現在到種植園來工作,一年能掙個三四萬塊錢,非常滿意。”村民杜海燕一邊分揀葡萄一邊笑著說。
除了種植葡萄之外,園區還種植突尼斯軟籽石榴、法蘭西西梅、新西蘭獼猴桃等精品水果。三年累計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20萬元,其中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50萬元。
近年來,安徽滁州南譙區因村施策,通過“村企聯建”模式打造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帶、三產服務示范片、示范產業園和10個各具特色的重點村,走出了強村富民的鄉村振興路。
鄉村文化:建造“城里人”羨慕的美好鄉村
晚上7點半,章廣鎮鴉窩村迎來一天中最熱鬧的時刻,散步休閑的、跳廣場舞的、看劇聽說書的、嬉鬧聊天的……
據了解,考慮到村里老年居民較多,鴉窩村依托美麗鄉村建設,以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為目標,不斷強化文化軟硬件建設,將4200平方米休閑空地“白改黑”,先后建成了文體活動中心、文化廣場、農民大舞臺、鄉村記憶館、移民老人食堂、農民電影院等。
75歲的民間老藝人劉學文,編排演出安徽大鼓、廬劇等節目,多次參加市、區文藝演出并獲獎,如今利用業余時間為群眾免費演出,定期到鴉窩村說唱大鼓。 “不僅要建設好,還得管護好、發展好,群眾的日子才能越過越好。”鴉窩村黨總支書記陳軍介紹,村里的移民食堂可同時容納200人就餐,通過大力發展集體經濟,鴉窩村現有160千瓦光伏發電年收入14萬元,300畝油茶種植每畝年收入1000元,用移民資金投資的商鋪年租金收入10余萬,移民食堂承包酒席、出租場地年純收20余萬等收入,不僅新村后續管護資金有了著落,還為村民提供持續福利保障。
從打通交通距離塑造交通優勢,到優化營商環境加強產城融合,再到村企聯合助力鄉村振興。如今的滁州依托南京和合肥兩大長三角副中心城市的區位輻射,正深挖區位、環境、招商等資源,不斷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并加速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矩陣的步伐。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徐琪琪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