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7月7日上午,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山市屯溪鎮海橋(明代老大橋)被洪水沖毀。當天下午,省文物局專家到場勘查古橋水毀情況,當晚國家文物局也表示關注。據了解,該老大橋修復沒有技術性問題。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從黃山市屯溪區有關部門得知,7月7日上午9時35分,屯溪“網格員”在汛期巡視時,發現鎮海橋(又稱屯溪老大橋)偏中間位置橋體有局部毀損。同時,有黃山市民也及時發現這一情況,拍了視頻,提醒了相關人員。橋兩頭迅速拉了警戒線,禁止通行。9時51分,從受損部位開始,大橋逐漸被咆哮的洪水沖毀大半。因發現和采取措施及時,沒有出現人員傷亡。
昨晚,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得知,屯溪鎮海橋(老大橋)被洪水沖毀,引起國家與省兩級文物部門重視。7月7日下午,省文物局古橋梁專家、古建專家等趕到屯溪老大橋,現場察看水毀情況。由于原老大橋測繪資料完整,原樣恢復不存在技術問題,老大橋水毀情況也已及時報告國家、省文物主管部門。
7月7日,國家文物局也發消息稱,今年6月以來多地發生洪澇地質災害,據不完全統計,截至7月7日下午16時,南方11省份有130余處不可移動文物因洪災受到損失,一些文物單位受損嚴重,安徽黃山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海橋、宣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樂成橋,四川阿壩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達維會師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蒙古伸臂橋、哈爾橋、阿斯久橋等,被洪水沖毀;湖北武當山五龍宮龍虎殿,湖南朱家大院、體仁堂、龍山里耶瞿家大院和吳楊支祠等古建筑,因洪水房屋倒塌嚴重,汛期文物安全形勢較為嚴峻。近日,國家文物局緊急向相關省份發出電話通知,要求各地文物部門和文博單位全面加強汛期文物安全工作,及時組織排查文物單位災害險情和隱患,切實采取有效防汛措施保障文物和人員安全。 國家文物局強調,一旦發生文物損失要立即報告,并會同當地有關部門、單位,妥善做好后續保護工作,搜集、保存好文物構件或者部件,將文物損失降到最低。
山區暴雨就易導致山洪,每年汛期頻繁,數百年來,屯溪老大橋在山洪中也命運多舛。明代,徽州富商建造鎮海橋被水毀后,清代程于謙捐資670萬貫重建,后又水毀,獨資復建,橋未成就去世,他兒子程岳繼承父志,終于把橋建成。清代1884年四座橋墩受損,徽商與百姓再次重修。1996年7月初,特大山洪給屯溪帶來嚴重災害,那次洪水超過屯溪老大橋橋面差不多一米,所幸無恙。這次,屯溪老大橋在山洪中被沖毀,令無數人痛心。屯溪老大橋對承載徽州文化與歷史情感記憶,對黃山市中心城區的文化旅游有無法替代的獨特價值。
老大橋沖毀,很多市民和網友表達了希望再修古橋的強烈愿望,希望汛期過后,黃山市及屯溪政府找到被沖毀的構件,再現這一珍貴而美麗的古建,留住傳承幾百年的歷史記憶。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吳永泉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