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wǎng) 新安晚報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追蹤潁上數(shù)百民警在戴家湖區(qū)域抗洪的事情,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點擊見詳細報道)。記者獲悉,在抗洪民警里,有很多是從部隊退伍后到公安部門的。八一建軍節(jié)來臨,潁上公安部門曬出了部分民警軍人照和抗洪照。“抗洪,白美男變成黑臉漢”、“參加過98抗洪的他又在抗洪現(xiàn)場了”……,一時間,這些對比照片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柴軍:白美男變成黑臉漢
7月26日上午10時,戴家湖出現(xiàn)嚴重險情,潁上縣防汛指揮部發(fā)布立即轉移群眾命令,從命令發(fā)出到撤離結束只有三個小時。巡防大隊負責的曾莊孜靠近破損涵閘,對于柴軍而言,這無疑是一次大考。他們與時間競賽,最終曾莊孜群眾全部實現(xiàn)安全轉移。
柴軍。
今年48歲的柴軍,是潁上縣公安局巡防大隊大隊長,也是一名退役軍人。從7月26日出現(xiàn)險情以來,抗洪搶險的隊伍就一直不分晝夜地在狹窄崎嶇的堤壩上來回穿梭,為了保障百余輛軍車、工程車在戴家湖大堤上順利通行,柴軍把堤壩當成“家”。酷暑暴曬,雨淋水泡,嗓子啞了,腳腫了,蚊蟲叮咬腿上出現(xiàn)明顯的紅斑,曾經(jīng)被公認的白美男也變成了黑臉漢。
鄭艷:民警口中的“艷姐”
自從退伍分配到潁上縣公安局,鄭艷從事公安工作已經(jīng)24個年頭。7月20日,潁上縣防汛應急響應升級至I級,大量民警奔赴抗洪一線。鄭艷是這次負責后勤保障工作的唯一一名女民警。
鄭艷
防汛戰(zhàn)斗打響10天來,鄭艷一日三餐,營養(yǎng)搭配,7000余份飯菜準時配送,2萬余件裝備按需補充,防暑降溫藥品崗點必備,從未出過差錯。26日,戴家湖涵閘閘門破損,600名民警緊急馳援,鄭艷將早已整理好的雨衣、膠鞋、救生衣搬上出征車輛,隨戰(zhàn)友一同奔赴一線,直到夜里10點才返回,次日清晨5點多,又出現(xiàn)在送餐的路上。
王德標:參加過98抗洪的他又抗洪
7月26日戴家湖涵閘發(fā)生險情,運送泥土、石子、鋼筋籠等抗洪物資的大型車輛都在第一時間出動。潁上縣交管大隊王德標就在這個路口執(zhí)勤點,一些車輛轉彎車速過快,撒落不少泥土,塵土飛揚。轉眼暴雨狂下,路面又變得泥濘不堪,王德標就灰、泥中指揮車輛前進。
王德標
據(jù)悉,王德標在部隊參與過1998年抗洪搶險,同事們都知道,去年12月底,標哥才接受了膽囊切除手術,現(xiàn)在還在恢復期。他卻幽默地說,“膽雖然沒有了,‘膽氣’還在。”
姚慶華:干了23年的老巡警
潁上縣公安局巡防大隊有一名老巡警姚慶華,在巡警的崗位上已經(jīng)干了23年。
姚慶華
據(jù)悉,1997年潁上公安局組建巡防大隊,姚慶華從部隊退伍后,作為第一批人員加入這個隊伍,如今已50歲。7月20日,姚慶華凌晨4點跟隨隊伍到達蓄洪區(qū),執(zhí)行安全撤離群眾任務,撤離存在難度,多數(shù)上了年紀的人不愿離開家。“有一個不會說話的老年人,實在是難倒我們了!”姚慶華說,老人一開始對民警的到來視若無睹,年輕隊員沉不住氣直接幫他搬東西,老人急得要動手,姚慶華拉著老人告訴他外面洪水的狀況,慢慢取得他的信任,在耐心的勸說下,老人終于同意讓民警幫他搬家。
李小龍:還是曾經(jīng)那個少年,沒有一絲改變
“時間真快啊,22年前,我也和他們一樣。”駐守在堤壩上維持交通秩序的的李小龍說道。據(jù)悉,李小龍1999年退伍之后一直在潁上縣公安局交管大隊工作。在抗洪時,他在維護秩序的同時,攙扶老人,幫助群眾搬運物品。
李小龍
“這次家鄉(xiāng)抗洪我穿著警服疏通交通,上一次1998年抗洪我穿著迷彩服扛沙袋。那時,我作為濟南高炮旅抗洪先遣小組的一員,與戰(zhàn)友一同成功攔截了洪水。也是因為那次的表現(xiàn),我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望著閘口,李小龍的回憶說。
蔡天祥:95后民警剛剛退伍
“我13年入伍,15年退伍,16年進入潁上縣巡防大隊工作!”蔡天祥說今年他24歲。
蔡天祥
95后的蔡天祥聲音聽起來像個中年人,隨著汛情升級,他維持秩序聲音喊啞了。隨著抗洪任務加重,民警一崗一天一夜,改為一崗兩天一夜。連續(xù)10余天蔡天祥沒有回過家,只能通過微信視頻,見2歲的兒子和妻子一眼。
曩道勝 汪海濱 王雅涵 安徽網(wǎng) 新安晚報 大皖客戶端記者 向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