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從安徽醫科大學獲悉,6月10日夜晚,國家健康和疾病人腦組織資源庫-安徽醫科大學分庫的工作人員接到家住江西省景德鎮市的王老先生家屬的電話,王老先生溘然長逝,為實現老人的遺愿,家屬特將他的腦組織捐獻給國家腦庫安醫大分庫。
老人病逝的直接原因是心肺衰竭,而實際上,困擾老人和他家人多年的是阿爾茲海默病,俗稱老年癡呆癥。阿爾茲海默病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臨床上以記憶障礙、執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為特征,至疾病晚期逐漸喪失日常生活能力,給患者和家屬帶來極大負擔。遺憾的是,其病因迄今未明。
記者了解到,人類大腦功能高度復雜,利用實驗動物來進行的腦功能研究,其結果很難直接推廣到人腦。近二十年來, 基于動物研究全世界投入了幾百億美元研發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均宣告失敗。而直接利用臨床病人進行腦功能研究又受到技術和倫理學的限制,通過臨床診斷得出的有關腦疾病的病因有時并不可靠,只有對人腦進行病理診斷才能最終確認病因。因此,科學家希望研究死亡后的人腦組織,以探索人腦的奧秘,為腦疾病的診斷、預防治療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為此,歐美等發達國家紛紛建立了人腦庫并收集了大量腦標本,已為腦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人腦庫是按照一定的國際標準,在尊重法律法規、倫理道德的基礎上,收集和保存去世患者的大腦,向科研人員提供人腦組織進行科學研究。目前我國人腦標本非常匱乏,人腦研究所需標本基本上依賴于進口。由于過程復雜,來源受限,相關研究受到嚴重阻礙,令我們的研究落后于歐美國家。并且由于種族遺傳、習慣、環境等因素,中國人的大腦和其他國家的也存在著差異,所以我們迫切需要建設自己的腦庫。
近年來,隨著中國“腦計劃”的展開,中國人腦庫的建設也逐漸加速。經科技部批準,依托浙江大學的“國家健康和疾病人腦組織資源庫”已經建立。安徽醫科大學中國人腦庫是國內第一個“中國人腦庫”,由周江寧教授始建于2000年。 2019年成功入選國家級資源共享平臺“國家健康和疾病人腦織資源庫”,并正式更名為“國家健康和疾病人腦組織資源庫安徽醫科大學分庫(國家腦庫安醫大分庫)”。
國家腦庫安醫大分庫將致力于腦疾病組織資源庫的建設和研究工作并期望有更多的志愿人士一起參與,為人類探索大腦秘密、攻克腦疾病做出積極貢獻。
吳雪艷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陳牧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