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發揮中醫藥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健全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建設、借助中科院優勢組建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團隊……4月15日,安徽省政協召開“推進我省疾控體系建設”界別協商會,省政協常委、委員們圍繞“推進我省疾控體系建設”這個主題,總結回顧我省疾控機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成功經驗和短板不足,推動我省建設更加有效、更加牢固的疾控體系。
省政協委員姚淮芳:發揮中醫藥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
“此前在網上傳播過一個視頻,是2019年6月王永炎院士在遴選流感防治科學家評審會議上講到根據運氣學說時,推理我國在冬至前后延續到第二年春季將有瘟疫流行的事情。視頻上王永炎院士點名稱安徽中醫藥大學顧植山教授對此頗有研究。”安徽省政協委員姚淮芳在會上介紹稱,顧植山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運用五運六氣理論預測疫病流行的研究”特別專項課題組長,國家科技重大項目專項“中醫疫病預測預警方法研究”課題負責人。
姚淮芳建議我省應該加以重視中醫藥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依托安徽中醫藥大學組建研究學術團隊,給予資金項目,同時要求課題組每年進行疫情預測、分析,并提出具體指導意見。“把中醫藥對疫情的預測納入疾病防控中,至少是多一份參考意見和預警作用。”
姚淮芳還建議,疫情期間采用中西醫結合方式治療疫病作為診療規范實施,在西醫疫苗和特效藥物未研制成功期間,要求所有病人接受中西醫結合方式治療,將中醫納入多學科會診制度,保障西醫院的中醫藥規范和常規使用。同時,在疫病發病后組織國醫大師、名老中醫進行協商研究,根據疫情具體發病特點擬定協定方,推薦給西醫廣泛使用。此外,將中醫藥臨床與科學研究相結合,積累臨床資料進行科學數據化統計分析,進一步了解中藥藥理作用機制,以待從中藥中尋找治療疫病的特效藥物。
省政協委員葉冬青:健全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建設
會上,安徽省政協常委葉冬青提出我省疾控系統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人員編制落實不到位等問題。“2010-2018年間,全國疾控中心總人數和衛生技術人員人數總體均呈下降趨勢。近年來,疾控編制數量一直沒有增加,許多工作都是兼職。”葉冬青還提出,我省人才培養不足、人才流失嚴重。
據其介紹,我省目前省屬高校公共衛生教育較為薄弱,僅有4、5所本科院校擁有公共衛生專業,每年培養人才不足1000人,目前在縣以下從事公共衛生工作的多數都是當年的老中專生和大專生。2009-2018年間,我省級疾控機構人才流失率總體呈現上升趨勢,主要流向企業和其他事業單位。
葉冬青建議,我省應加強高校公共衛生與公共衛生相關機構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發揮公共衛生專業的教師和高年級同學投身到公共衛生實踐活動中去。進一步完善我國公共衛生法制建設,加快推進公共衛生法等法律立法,及時修訂完善現行法規條例。
此外還建議將疾控機構應列入國家公務員管理系列或公益2類單位。并提高公共衛生人員待遇水平,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要構建疾控體系財政投入正常增長機制,確保平均增長率不低于當地GDP增速。
省政協委員劉同柱:借助中科院優勢組建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團隊
安徽省政協委員劉同柱在會上介紹稱,中國科學院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迅速啟動“新型冠狀病毒應急防控”專項攻關,依托中科院臨床研究醫院(合肥)成立了中科院應對疫情科技攻關聯合指揮部,集聚中科院十幾個研究院所的科研力量到合肥重點攻關,誕生了一系列成果。“我省‘托珠單抗’免疫治療方案迅速出臺,發現全球首例無癥狀感染者、探索新冠肺炎人群隊列隨訪及信息平臺建設標準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此基礎上誕生的。”
劉同柱提出,建議安徽省委省政府借助中國科學院科研優勢,由中國科大引領組建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團隊,圍繞“可溯、可診、可防、可治、可控”確定重點科研方向,在病毒溯源、藥物與疫苗研發等薄弱環節上協力攻關,實現科研、臨床、防控一線相互協同,產學研各方緊密配合。進一步發展和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在流行病學、溯源調查和影像輔助診斷及防護物資研發等方面積極攻關,出臺優惠政策將科研成果快速轉化應用到防控一線。
“在此次援鄂抗擊疫情中,中科院、中國科大附一院與武漢病毒所、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結下良好友誼,建議進一步推動中國科大及附一院與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武漢病毒所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借助中科院的國際合作資源,推動‘一帶一路’科研合作。”劉同柱說。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徐琪琪 攝影報道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