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昨天,《青菜4毛錢一斤賣不掉 菜農稱“白送都行”》的報道發出后引發很多人關注。一名蕪湖的企業主主動聯系記者,希望購買菜農的滯銷蔬菜捐贈給湖北。而另一方面,關于“菜農菜不好賣、城里居民不好賣菜”的話題也開始發酵。
后續:愛心企業主欲買菜捐贈給湖北
“現在疫情這么嚴重,菜農的遭遇又這么難,我們想采購一些菜捐贈給湖北的疫區人民。”陳先生是遼寧人,多年來一直在蕪湖經營汽車零部件業務,他告訴記者,他們企業圈子里的朋友們最近一直在關注疫情,想為湖北疫區人民表達點心意。昨天他正好看到本報報道的肥東菜農蔬菜滯銷的消息,于是和十幾個朋友商量,準備采購些蔬菜捐贈湖北,“一來解菜農的燃眉之急,二來也給疫區人民補充些供給,可謂兩全其美。”
陳先生告訴記者,按照計劃,他們打算每天采購10噸蔬菜、連續3天發往湖北。對于接收方的選擇,他們先是聯系了武漢,不過對方表示目前綜合原因考慮暫時不接收個人或企業捐贈的蔬菜物資,并向他推薦了湖北的其他城市。目前,他已經在跟對方城市對接手續問題。
市民:菜農能否進小區對接銷售?
“超市的葉類菜大多都在3塊多錢一斤,菜農4毛錢賣不掉?”、“現在不敢去超市買菜,在電商平臺訂菜不便宜,而且很多時候還買不到。”……關于肥東菜農蔬菜滯銷的報道在安徽網、大皖客戶端以及新安晚報微博發布后,引發很多網友關注和留言,大家紛紛表示,“菜農買不掉,市民不好買”這個現象應該有所改變,不少人建議說菜農可以與社區直接對接銷售。
“現在不少小區都有業主群,可以在業主群接龍統計購菜需求;第二天菜農按照訂單將菜送到小區門口,業主再去領菜。”家住蜀山區的市民李先生建議說,如果小區物業企業比較給力,也可以由物業企業發起青菜訂單統計。這樣一則業主買菜方便、便宜;二則可以實現菜農的順利銷售,可謂是雙贏。不過他也表示,這個模式實施的關鍵在于小區業主群是否有凝聚力、物業公司是否給力,或是基層社區工作人員是否有余力組織。
期待:廬江“大篷車”能否在合肥開起來?
“我的生產基地現在情況也很不樂觀,菜賣不掉太急人了。”廬江縣郭河鎮南圩村的蔬菜種植大戶吳俊今天下午打來電話告訴記者,他種植的大棚蔬菜共500多畝,多為上海青、毛白菜、韭菜等葉類菜。像韭菜這類還能等一等,但上海青、毛白菜這種菜有的已經快要出苔,長在地里快等不及了,亟待快速銷售。最近他參與了廬江縣組織的產銷對接活動,直接到小區賣菜,但廬江的小區體量都不大,銷量還是不夠。
記者從廬江縣農業部門了解到,2月10日起,該部門與廬江縣各社區“微菜籃”緊密對接,在縣政府統一協調下,牽頭組織了“防疫情、保供給農副產品配送大篷車”的活動。根據居民的需求,全力組織貨源,遴選全縣40多個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大戶名優農產品,按時按點、保質保量,將農副產品直通遠離菜市場、超市的居民小區,進行對接銷售。活動分為6個小組,每個小組每天進3~4個小區,每個小組共有3~5家企業參加,包括蔬菜、雞蛋、大米等農戶和農頭企業。這些生產基地將蔬菜等事先打包好,居民到現場采取網絡支付的方式進行無接觸支付,然后取走蔬菜。人群不聚集的基礎上實現買菜便利化,由于價格實惠,受到居民的廣泛歡迎。
“合肥很多小區體量大、居民多,如果合肥市政府也能協調多部門的力量組織類似的對接銷售活動就好了,這樣菜農也能找到些出路。”吳俊說。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胡霞利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