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這個“加長版寒假”,對于不面臨升學的孩子們來說,真正是樂得輕松。但疫情對于那些即將中考、高考的“準考生”及其家長意味著什么,恐怕就不是“偷得浮生半日閑”這么簡單了。安徽省精神衛生中心(合肥市第四人民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鐘慧提醒,要接納此時出現的焦慮情緒,孩子和家長之間也要相互理解、支持,多溝通、交流,即使沒有開學,也應該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
故事:高三學生急得在家掉眼淚
娜娜今年高三了,寒假剛開始時,她絕對沒有想到自己還能在高三擁有一個超長版的假期,但她寧愿此刻已經坐在教室里,每天上課、考試、訂正試卷了。
“在家里每天心發慌,雖然每天還在自己復習備考,但還是忍不住去關注疫情的信息,也不知道高考時間會不會推遲,心里沒底。”娜娜頹喪地說,有兩次她晚上做題到凌晨一點多,覺得開學“遙遙無期”,又害怕自己落下復習進度,急得在房間里一個勁兒掉眼淚。
吳女士最近也很煩惱。兒子小宇今年要中考了,但疫情之下復學無期,體育還考嗎?實驗還考嗎?考試時間會推遲嗎?小孩在家不好好看書怎么辦?吳女士兒子的班級群里,每天上千條信息轟炸,背后承載的都是考生家長的焦慮。
原因:“不確定感”讓焦慮增加
鐘慧分析說,眼下家長和孩子最大的擔憂來源就是“不確定感”。
對于考生來說,他們的不確定除了來自于考試本身,還可能擔心自己會不會被感染生病?生病了會不會耽誤考試或是影響進度?
家長的不確定還在于孩子經歷了一個多月的假期后,能否如期進入備考狀態?自己上班沒時間管孩子上網課,能否保證他們的學習效果等等。
這些“不確定感”會導致孩子和家長出現焦慮、緊張情緒,更容易發脾氣,導致家庭不和諧,還會出現身體不舒服等情況。
建議:接納焦慮,彼此理解,規律作息
“首先我們要明白,目前想把焦慮情緒去掉是不現實的。而且焦慮是正常的,適度的焦慮反而能幫助自己主動安排學習計劃。”鐘慧表示,這個時候。家長和孩子更需要彼此理解,多溝通、多交流。
同時,家長和孩子都要保持規律的生活和作息,這樣也有助于幫助孩子養成學習規律,“家長不能因為最近不上班,就熬夜、睡懶覺,這樣也會影響孩子生活規律的建立。”
此外,還要按時吃飯,注重飲食搭配,確保食物的品種多樣,加強營養,增強免疫力。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葉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