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李筠竹,安醫大2009屆第一臨床醫學院臨床專業本科畢業生,安醫大第一附屬醫院2012屆感染科研究生。畢業后在合肥市第一人民集團醫院南區合肥市濱湖醫院感染科工作。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今年春節前夕,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合肥市濱湖醫院感染科醫生李筠竹就在發熱門診一線。與疫情作斗爭的二十多天里,她曾累倒在檢查床上,也曾目睹病例數量的上升與下降,更親手將康復病人送出醫院。以下是她這些天來的親身經歷,讓我們跟著她的自述,一起再回顧一遍這些與疫情斗爭的艱難時刻。
以下是李筠竹的自述:
1月17日,我們接到醫院通知,要開設隔離的發熱門診(普通發熱門診一直運行,隔離要求不同)。早在去年12月,我們科的醫護人員就已經關注了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的疫情,所以對開設隔離發熱門診是在意料之中。對于我們感染科來說,更是責無旁貸。
1月18日,發熱門診正式開啟。我們首先騰空了所有的感染科病房,作為疑似患者的留觀病房。然后醫務部協調我們做了一些開設隔離發熱門診其他相關的工作。
作為合肥市發熱門診和治療救治的定點醫院,我們醫院一開始就設有發熱門診、疑似留觀病房和隔離病房。不僅收治本院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還會收治轉運到我院的縣級醫院、非定點醫院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的患者。
我們班組有兩組,一組是發熱門診門診班,一組是留觀病房的班組。如果在發熱門診中出現疑似新冠肺炎的病人,就要把他送到留觀隔離病房進行留觀。在留觀病房要進行咽拭子的采樣、抽血,聯系市疾控送檢,等待結果。根據指南,要間隔24小時采樣,且陰性方可解除隔離。
1月24日是年三十,我上發熱門診的門診班。那天我從早上8點一直忙到年初一早上9點。因為我們穿著的衣服有很多層,里面是工作服,然后是隔離衣,加上外面的防護服,戴上護目鏡、口罩、手套和鞋套,所以出來一趟真的很不容易。多次反復出來的話,就要脫掉防護服,這樣會造成防護服浪費,所以我們在里面盡量不喝水,不吃飯,少上廁所。這樣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
那天我忙到大概凌晨三點,真的是非常累了,于是我就躺在檢查床上。我對自己說:就躺一會兒,舒緩一下。結果瞬間就睡著了。其間我的同事就把我的照片拍下來發在了群里。
因為我在一線抗疫,我爸媽每天早上起來都關注疫情變化,既擔心我,又怕我擔心他們,只能躲起來默默流淚。我兒子兩歲多,還不太會表達,但是有一天,他突然悄悄地說‘我想媽媽’。好在他們都很支持我,是我堅強的后盾。我好多同學給我加油打氣,給我送來N95口罩,我真的特別感動。
發熱門診從1月18日開診,1月20-24日發熱病人最多。最近幾天病人數量逐漸下降了,應該是大家居家隔離起作用了。
辛苦肯定是辛苦的。但我覺得這是我們的職責和本分,也是我們的擔當。這個時候我們不沖在第一線,誰來保衛廣大人民的健康?不僅僅是我,我們的梁利民主任、陳莉莉護士長都是身先士卒,沖鋒在第一線。
我們主任身體不好,但他從發熱門診開診以來,就沒有回過家。他的電話都是24小時開機的。我們護士長也是從1月18日后再也沒回過家,天天在醫院里面幫我們協調防護用品,幫我們去領耗材物資,確保我們的防護,提供后勤保障。
有一個護士是哺乳期的媽媽,為了上夜班,忍痛給孩子斷了奶。因為長頭發可能會沾染病毒,而且清洗不便,愛美的姑娘們忍痛剪去了長發。大家都很辛苦,每一個人都在連軸轉。
我記憶很深刻的是這樣一件事:無論多晚,疾控中心都會給我們報告檢測檢查的結果。我們的標準是,兩次間隔24小時以上的咽拭子采樣,核酸陰性的就可以解除隔離。患者們是很希望檢查結果出來以后第一時間回家的。他們回家后,我們的病房要進行徹底消毒,以備迎接下一個疑似患者。
有一天晚上12點,3個疑似患者同時解除隔離,都走了。凌晨,值班護士穿著防護服在每一個房間拖地,稍微動一下就是滿身大汗。干完活后,她邊脫防護服邊累得流眼淚。其實大家都這樣,壓力大了需要一點發泄,但是哭過了,擦干眼淚還要繼續干的。
這段時間大家都是連軸轉,沒有一天休息,經常是第一天上了白班,第二天上夜班,休息一下之后,第三天又要上白班,反反復復。但是沒有一個人退縮,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
2月1日下午,首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治愈患者在我院出院,這也是合肥市第二例新冠肺炎治愈患者出院。患者為37歲男性,浙江人,從廬江縣醫院轉入,經過大家精心的治療,他恢復得比較好。那一天,當他健康地走出隔離病房,開心地笑著,對著我們說謝謝的時候,那時候我們真的覺得這一切辛苦全都值了。
其實我的很多同學都在一線奮戰:安醫大第一附屬醫院的徐楠,省立醫院的江守偉,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的解俊俠,合肥市第三人民醫院的錢曉君,遠在深圳的胡安美,帶領海恒社區工作人員上門排查的潘夢舒…很多很多人,包括我的老師們。他們都在抗擊疫情的前線,前輩和同道永遠是我們前進的榜樣。
我記得去安醫大剛入學時立下的誓言,“好學力行,造就良醫”的校訓和安醫精神早就根植于我們心中。這一點,永遠都不會改變。 俞傳芳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陳牧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