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害怕交叉感染,不敢去醫院;互聯網醫院咨詢人太多,排隊很久;焦慮和恐慌,導致不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普通感冒患者蜂擁至醫院想要得到確診,詳細的問診程序耗費醫生大量時間。近日,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科研人員研發出一款新型冠狀病毒自我決策支持系統,該系統通過科學的自我評估,給出專家意見,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前往醫院進一步就診,將尋找疑似患者和預檢分診的關口前移。
記者了解到,該系統通過基本信息、流行病史、目前癥狀三個方面的自我評估,從而判斷是否存在感染風險,是否需要進一步就診,對于系統檢測到的高危人群,可以直接進入到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互聯網醫院發熱門診進行咨詢。
對于線上自我評估的疑似患者,來線下就診確診后,系統會將該患者的接觸史以及相關資料提交給疾控部門,從而可以監測判斷出是輸入病例還是聚集病例,同時監測到是否會有擴散病例的存在。
眾所周知,發熱不僅是2019-nCoV感染的主要癥狀,也是其他秋冬季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癥狀。焦慮和恐慌,導致不是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蜂擁至醫院門診確診。這不僅增加臨床一線工作者的負擔,也會顯著增加交叉感染的機會。該項目的主要研發者之一鄭雪瑛,是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的一名主治醫師,同時她也是一名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時期經歷了發熱的普通感冒患者,她深刻理解到每個發熱或可疑癥狀患者心理的恐慌;作為臨床醫生,她也知道無論是接診確診患者的病區,還是線下線上發熱門診的臨床一線醫生診治壓力都非常大。
作為全國首家智慧醫院,也是安徽首批互聯網醫院,中國科大附一院開通了面向全國的互聯網發熱門診。能否通過人工智能檢索的方式,把尋找疑似患者和分診關口前移,是不是可以做出一個智能輔助決策的支持系統呢?既可以早期分檢到疑似患者,又可以減輕互聯網問診的壓力,縮短問診程序。
因為發熱不能與同事們并肩抗疫的鄭雪瑛想,“不能在臨床一線抗疫,那我就幫助大家在科研一線抗疫吧。”在科研團隊帶頭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臨床醫學院執行院長、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副院長翁建平教授的帶領和支持下,鄭雪瑛在居家隔離時期與科研團隊的同事們“隔空”合作,全力投入到了智能輔助支持系統的研發工作中。
1月27日,已經完全退燒的鄭雪瑛已經放下了內心的恐懼,她坐在電腦前,結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開始起草了新型冠狀病毒自我決策支持系統(后稱“支持系統”)構建和研究方案。正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安徽省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呼吸專業專家組成員、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呼吸科胡曉文主任醫師在緊張的救治之余,對該支持系統給予了專業支持與指導意見。
新型冠狀病毒自查清單初稿制定出來時,流行病學已經發現了“接觸傳播”,如何能夠提高線上問診“接觸傳播”的效率是一個緊急需要解決的問題。依靠中國科大數據處理的優勢,通過讀取網絡公開的新型冠病毒感染確診病人發病前日程路徑,研發者在支持系統中增加了“與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患者相同路徑”的查詢,以提高“接觸史”問診效率。
1月28日,在團隊的努力下,“新型冠狀病毒自我決策支持系統”項目的設計方案初稿完成。醫院信息中心、門診部和1型糖尿病智能管理和大數據中心技術部門迅速著手根據初稿設計“新型冠狀病毒自我決策支持系統”。在綜合了長期從事傳染病流行病學一線調查的專家意見后,研發者又對項目方案進行了修改,加強了對中度可疑患者的跟蹤隨訪功能的設計。
1月30日,支持系統的網絡應用初步呈現,經過1月31日一天的調試,“新型冠狀病毒自我決策支持系統”正式上線。該系統當天晚上6點41分上線,24小時線上瀏覽量已超50萬人次,自測人員已超16萬人次。
對于系統檢測到的高危人士,可以直接進入到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互聯網醫院發熱門診進行咨詢。該支持系統還會協助疾控中心提高鑒別和隨訪疑似患者,為疫情防控貢獻一份力量。
鄭雪瑛 朱偉華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葉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