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和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團隊首次明確看到宇宙中最明亮天體——類星體中供應吸積盤的內流,填補了類星體結構解析的一塊空白,這一發現于9月5日發表在頂級期刊《Nature》上。
2019年以來,中國科大作為第一或通訊作者單位已在CNS正刊發表10篇學術論文。
各星系的中心都存在著超大質量黑洞。它們以超強引力高速吞噬周圍星際物質,部分物質在被吞噬前轉化為能量釋放出來,可以產生超過整個星系的亮度,形成宇宙中最明亮的天體——類星體。類星體也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四大天文發現之一。
類星體通過吸積盤將物質轉化為能量的過程已經清楚,但吸積盤如何不斷獲得物質供應的機理尚不明確。如果沒有源源不斷的物質供應,黑洞會很快將附近物質消耗殆盡,類星體就不再發光。這一供應過程遠離發光中心,難以被天文望遠鏡觀測到。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南極天文學團隊及其合作者完成了這一現象的解密,撥開籠罩在類星體前的最后一片迷霧。
研究者們在八個明亮的類星體的光譜中觀測到了氫、氦元素激發態吸收線,這些吸收線除了宇宙膨脹導致的紅移外,還由于多普勒效應產生了額外的紅移。
團隊帶頭人周宏巖教授解釋:“類星體光譜中的吸收線是由處于類星體和地球之間的物質造成的。吸收線的多普勒紅移表明物質在遠離我們,這就意味著物質在接近類星體中心。因此,具有多普勒紅移的吸收線是研究供應吸積盤的內流的極佳觀測探針。”
研究團組根據多普勒紅移的大小計算出來的物質內流速度高達5000千米每秒,可以對比一下高鐵前進每小時300公里左右。進一步計算可以知道黑洞完成這一“吞吃”過程需要幾百年,這期間類星體也可以持續閃耀。
團隊中的孫鹿鳴博士介紹:“本工作最大的創新之處是利用了宇宙中最為常見的氫和氦原子特定狀態下產生的紅移吸收線,可以同時得到物質運動速度和物質到類星體的距離這兩個信息,比之前的研究工作得到更多信息。”
這一成果將為理解類星體、超大質量黑洞歸趨等問題提供全新的起點。
萬新宇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陳牧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