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6月28日,黃山市中心城區屯溪明代老大橋(鎮海橋)橋頭,正在進行道路提升改造的黎陽西鎮街,橋頭與道路結合處的石板出土,依然完整的鋪在路面,開挖的路下仍能看到還沒運走的老石板。最近,從西鎮街道路施工現場挖出來的老石板已有200多塊。至此,老人記憶里的西鎮街石板道,已能還原出較完整的現實影像。
挖開路基后,還沒清理的石板老街。
“唐宋的黎陽、明清的屯溪”。屯溪老人的這句俗語,側面證明了新安江畔的徽州古鎮黎陽曾經輝煌。早在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就設犁陽縣(后改為黎陽)。562年,黎陽縣兩度并入休寧。屯溪是黎陽的一個都(古時村莊),又稱休寧縣黎陽十六都。
靠著新安江,黎陽因商而興,明代,黎陽徽商在新安江建成氣勢宏偉的屯溪老大橋,大橋將兩岸的黎陽街和屯溪老街串聯,西鎮石板街就是老大橋到黎陽街的必經要道。
屯溪老街昌盛發達后,一江兩岸,形成 屯溪老街、屯溪老大橋、西鎮街、黎陽街這一整體水運商業街區,在黎陽經商住在屯溪,在屯溪做事的住在黎陽,通婚走親做生意,往來密切。日出到日落,老大橋上人流如織。橋面上,以前還有集市,有買賣,有小吃,可供人休憩、欣賞。西鎮街一頭連大橋,一頭連黎陽街,街道不長,以前兩側都是商鋪、客棧,還有精美的古建筑,旁邊還有百余米長的沙洲河街,碼頭商業興隆。
上世紀后期,為了滿足機動車通行等,西鎮街的石板道消失,改成了公路。不過,前人施工時是直接在石板路上改造現代道路的。因此,這次挖出來的石板路形狀較完整,可以對當年的西鎮街氣勢與古色進行考察。據了解,挖出來的老石板為麻石,歷經風雨滄桑與不見天日,以及地面的車輛碾壓,大多仍完整、可用,也很難得。
黃山市住建局為了處置好該批老石板,聯系了黃山市文投公司予以保存,希望利用到正在進行的屯溪老街(濱江西路的)項目中去,以免流失。黃山市住建局下屬的城建處負責人表示,會對道路現場進行清理,發現的石板都妥善處置,交付黃山市文投公司保存。
正在進行且即將完工的戴震路及西鎮街道路提升改造,有雨污分離、管線下地、路面品質提升等內容,也是黃山市中心城區屯溪正在實施的道路提升改造綜合工程之一。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吳永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