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廢舊報紙糊成1.4米高的掐絲琺瑯景泰藍,麥秸稈拼成1.2米寬的立體《清明上河圖》,舊葫蘆做成“龍鳳呈祥”美人瓶...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廢棄小物件在朱慧卿兩夫婦家中卻變成了藝術品。因酷愛藝術提倡環保的生活理念和51年來相敬如賓的美好愛情,日前,朱慧卿、李光茂家庭獲2019年度全國最美家庭榮稱。據悉,此次全國婦聯在北京揭曉999戶獲全國最美家庭榮譽的家庭中,我省30戶家庭入選。
舍不得扔的垃圾變成了藝術品
西方有一句諺語:所謂垃圾,是放錯地方的寶貝。對于合肥市蜀山區朱慧卿、李光茂老夫婦來說,將廢品變成精美絕倫的藝術品成為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小事。
5月20日,記者剛進朱慧卿、李光茂夫婦的家門口,就被一個約1.4米高的掐絲琺瑯景泰藍吸引過去。據悉,掐絲琺瑯是用細薄的金屬絲在銅胎上掐出圖案,再用不同顏色的琺瑯釉彩填充,經過反復燒制、鍍金、打磨而成。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眼前的這個花瓶是用廢舊的報紙糊成的。
“我先用廢舊的馬糞紙(黃板紙)圈出瓶型,再用廢舊報紙一層一層糊起來,最后用廢舊金絲、香煙殼里的金紙片和手工品珠子等進行裝飾。”朱慧卿在采訪中告訴記者,起先因朋友給的糯米粉長蟲后舍不得扔掉,就開始構想做一個大花瓶。“為了防止花瓶變形發霉,我每次用報紙糊完一層要放在暖氣片上烘干后再糊另一層。”朱慧卿說,經過裁紙、打模、烘烤、繪畫、裝飾,這個重達24斤的巨大的景泰藍制作成功花費了近兩年半時間。
在朱慧卿、李光茂客廳墻上有一副特殊的《清明上河圖》,是廢棄的麥稈拼成的半立體圖。“圖畫內共140個人物,其中橋面上的100個人物是3D立體的。”據朱慧卿介紹,由于每個小人的頭部、身子、衣服等要用不一樣的顏色表現出來,一天最多能做3個人物,光是貼這幅畫就用了3個半月時間。
此外,兩夫妻家中還擺放著各種舊物品改造的手工藝品。鶴仙千年壽,蒼松萬古青,廢舊的易拉罐制作的松鶴圖栩栩如生。海南度假撿回來的貝殼配上剪下來的廣告紙變成了浪漫的貝殼畫。樹上撿到的知了殼也能化身成“猴子”,將“司馬光砸缸”的場景描繪的惟妙惟肖。“天生葫蘆不做瓢,呈顯技藝共欣賞。大紅金黃美人瓶,龍飛鳳舞呈吉祥。”舊葫蘆做成“龍鳳呈祥”美人瓶還印上了朱慧卿創作的打油詩。朱慧卿、李光茂兩夫婦真真靠著巧手,將自己家變成了一個“藝術展覽館”。
51年的相互扶持組成了最美家庭
據了解,今年72歲的朱慧卿和77歲的老伴李光茂在退休之前都是合肥市科學島上的職工。朱慧卿從事化學檢測工作,而李光茂則在物理領域研究。雖然工作跟藝術行業沒有聯系,但兩人憑借著興趣和相互支持把生活過成了最美的樣子。
“每一個作品都融入了我們兩個人共同的心血。”朱慧卿在采訪中告訴記者,每當她創作作品時,老伴李光茂都會提很多建議,作品完成后也直接交由他裝裱、歸檔,配合十分默契。“那副特殊的《清明上河圖》的畫框包括里面的卡紙、貼紙則都是他(李光茂)做的,由于這幅圖是立體的,鏡框要加厚,光裝裱就花了一兩個禮拜。”據朱慧卿介紹,家里其他一些工藝品的底座,也都是李光茂自己動手制作。“結婚到現在51年,坎坎坷坷一起扶持著走過來,更能體會到家庭和諧的重要,也希望能給年輕人做一個好榜樣。”朱慧卿說。
有人說,愛如果只停留在一家人之間,那么這種愛是小愛,可朱惠卿家庭卻把這種愛,這份情延伸到他人身上,成就了一種大愛。據悉,朱惠卿在中科院老年大學的手工藝班當老師,將自己的創作心得和手藝傳給學生。
“我想通過教授手工藝作品將一些環保節約理念傳給更多的人,無論是技術還是理念只有不停地傳給他人,才能形成更大的影響力。”朱慧卿表示,這次榮獲全國最美家庭,希望能讓更多人開始低碳環保綠色生活,并重視家庭和諧。
張輝 季云岡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記者 項磊 見習記者 徐琪琪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