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4月5日清明節上午,中國合肥包公園舉行了隆重的清明頒新火大典,將千百年前的宋代清明節儀式搬到了包公園里,讓合肥市民和游客大開眼界。
活動現場,包大人和親隨從宋代穿越而來,把取自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的新火帶來家鄉合肥,并將新火頒布給家鄉百姓和游客。
根據北宋時期的習俗,此次頒新火大典上還上演了神秘的儺舞,演員們頭戴面具,伴著音樂跳起儺舞,以辟邪迎瑞。這場素有中國舞蹈“活化石”之稱的儺舞,讓游客深刻感受到了古人對大自然的敬畏。
當天“包大人”很忙,頒新火結束后,他還帶領親隨在包公園內進行巡游,并按照北宋習俗,向沿途市民和游客贈送柳枝,以表達祝福。包大人巡游串起了清風閣、浮莊、包公祠、包公墓等景點,引得不少市民和游客追隨、拍照合影。
為了讓市民和游客對北宋的市井文化有更直觀、更深刻的了解,在包公園的浮莊、清風閣等景點以及包河岸邊,上演了廬州雜技、廬州評書以及廬州地書,演員們身著宋裝進行表演,帶著游客們“穿越”到北宋,感受那個時代的生活場景。
活動很有趣味,演員還不時與觀眾進行互動,引得游客紛紛駐足觀看,表演到精彩之處,紛紛為演員鼓掌喝彩。
其中,廬州評書環節分別講述了包公斷案故事《審石怪案》《烏盆記》《鍘美案》,評書演員把故事講得跌宕起伏,很受歡迎。
頒新火是北宋時期的風俗習慣,主要表達的是除舊布新的意思,與寒食節、清明節有關。據了解,清明節前一兩天被稱為寒食節,其來源于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忠臣義士介子推綿山焚身的故事。古時,人們在這一天禁煙火、吃冷食、祭奠先人。等到清明節,再重新鉆燧取火,取除舊布新之意。
在北宋時,清明文化達到了頂峰,這一節日的隆重程度在《清明上河圖》中便可見一斑。懷古、踏青、祈福、送柳、頒新火等都是北宋時期清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尤以頒新火為最,當時從皇家、官府到民間都盛行這一習俗。
本次合肥包公園舉辦的清明頒新火大典,不僅通過情景劇介紹了清明節的由來,更是還原了北宋時頒新火的盛況。讓包公家鄉的鄉親,對北宋文化、包公形象有更深入的認識。
近年來,合肥包公園一直致力于挖掘包公文化,并舉辦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動,通過各種方式向世人展現更完整的包公形象,讓包公及其所處的宋代文化更加直抵人心。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王吉祥 王從啟 攝影報道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