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經濟運行穩中有進】
預計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52億元,增長0.5%;
預計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3億元,增長13.8%;
預計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8340元、15615元,增長9%、8%
實現財政收入17.4億元,增長12%。
【一年來的工作亮點】
(一)產業形態向更重質量發展。
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31.2:67.8,增長動能逐步轉換
新增電商主體169家。新增限額以上商貿企業12家,限上消費品零售總額全市占比達到58.8%。
工業投資增長52%,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6.6%
清理僵尸企業4家,騰退低產廠房2.1萬平方米
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家。登記注冊制造業企業908家,增長11.8%。
整改土地衛片反饋問題23宗53.4畝,清理違法用地228.4畝、閑置土地401.4畝
完成“兩區”劃定7.9萬畝,治理農田水利1.26萬畝,土地流轉規模達到2.8萬畝
創建永光草莓、利農水稻國家級農業示范主體2家、省級示范主體4家、農業龍頭企業12家,建成綠源生態、七夕果園等精品農業示范園16家
(二)發展環境向更具活力優化。
全區95項改革任務穩步推進,54項取得突破性進展
“一網一門一次”改革加快實施,“證照分離”改革全面推開,“減證便民”申請材料精減23%,市場主體開辦時間壓縮至3個工作日
完成48個村(居)清產核資和10個村“三變”試點改革
新增出口實績企業8家,實現進出口額2098萬美元,增長65.5%;直接利用外資938萬美元,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推進淮南青少年文化體育活動中心、上鄭四宜城等20個重點項目
解決規劃、土地、環評等疑難問題129項,提供貸款擔保4000余萬元,省級億元以上項目完成投資40.2億元,超年度計劃32.7%
新增國家級新型創新平臺1家、高新技術企業3家、省級民營科技企業2家、省市名牌產品3個,收獲全市唯一“市長質量獎”
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2.6件;專利申請3036件、授權1401件,均占全市一半以上,繼續保持全省市轄區“雙十強”
推薦創業擔保貼息貸款1288人1.29億元,民間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到69.6%
新增私營企業3312家、個體工商戶7027戶,分別完成市下達任務的199.5%、230%
(三)城鄉品質向更加宜居提升。
投入6400余萬元,啟動22個老舊小區綜合改造,完成15條小街小巷維修整治
完成1個鄉政府駐地省級美麗鄉村建設、1個市級中心村、6個自然村綜合整治,擴面延伸農村道路19條28.3公里,改廁3386戶
清理積存垃圾、廢棄物2.6萬車次7.9萬噸,拆除違法建設14.5萬平方米、違規戶外大型廣告110余處,美化墻面60余萬平方米
增劃機動車泊位1.1萬個,設置人行道硬隔離10.7公里,處罰機動車不禮讓行人、違章停車等違法行為4萬余輛次,取締流動攤點、出店經營6000余處
成立志愿服務團體321家,實名注冊志愿者10.2萬人
表彰田家庵好人20名,當選中國好人2人、安徽好人1人、淮南市立德樹人模范4人、美德少年32人,獲評省市文明單位27家、文明校園8家
(四)生態環境向更可持續發展。
2018年中央環保督查“回頭看”38個問題整改全面完成
清理違規養殖場21家、生豬4300余頭,關停取締“散亂污”“十小”企業105家,拆除設備87臺套,處罰136萬元
關閉搬遷重污染企業7家,整治面源污染企業11家,改造工業煤氣發生爐5臺,清理散煤經營165戶,淘汰小煤爐2600余個
PM10、PM2.5平均濃度分別下降15.4%、20.9%,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66.8%,提高12.7個百分點,其中PM2.5全市排名上升3個位次
完成夏郢孜、港一路等10個排污口改造治理、30余公里居民小區雨污分流;開展打擊非法采砂行動80余次,拆毀船只14艘、設備機具52臺套
(五)民生福祉向更有溫度增進。
全面完成33項省市民生工程和16項為民辦實事項目,民生總投入8.8億元,占財政支出的84%
建成產業扶貧基地45.4畝、扶貧到戶大棚117座,完成扶貧小額信貸95萬元,幫扶就業28人
“三保障一兜底一補充”醫療救助2768人次498.4萬元,教育資助1068人次123.8萬元,社保兜底877戶1570人,戶均落實幫扶政策8項以上,累計脫貧1980人。
招錄在編教師48人,交流輪崗254人,深度培訓2500余人,獲評國家級、省級“優課”“微課”151節
升級改造4個鄉鎮養老服務中心,發放城鄉低保、特困供養等各類補助救助資金7106.2萬元,完成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項目187例
完成10處省市掛牌和3500余處自查安全隱患治理,查封企業15家,取締非法加油點8處
(六)紀律作風向更加嚴實轉變。
講忠誠恪守政治規矩。
嚴紀律保障依法行政。
立政德踐行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