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經濟數據】
預計,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130億元,增長4%;財政收入173.9億元,增長7.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4億元,增長11.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32898元和12859元,分別增長8.2%、8.6%。
【一年來工作亮點】
一是全力打好三大攻堅戰,堅決扛起政治責任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規范政府舉債融資,全面完成存量政府債務置換。開展“四清四實”專項整治,嚴厲打擊非法集資等行為。
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扎實開展脫貧攻堅作風建設年活動,實施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開展四級書記遍訪貧困對象推進鄉村振興行動。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強力推進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嚴格落實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全市環保項目總投資約105.4億元、完成37.9億元,其中政府性投資約55.6億元。
二是全力推動產業升級,新舊動能逐步轉換
落實省委打好“四張資源牌”要求,推動轉型提速高質量發展。
提升煤電產業。全年生產原煤7100萬噸,發電700億千瓦時。
壯大非煤產業。出臺支持制造強市建設、降低企業成本等政策文件,進一步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
建成安徽大數據交易平臺,省級大數據產業基地榮獲長三角大數據應用(智慧城市)服務貢獻獎。
拓展現代服務業。
文化事業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增加值17.4億元。花鼓燈舞蹈等一批作品獲國家獎項,壽縣躋身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行列。
三是全力推進項目建設,發展基礎不斷夯實
緊抓項目建設提速。億元以上省重點項目新開工115個、續建157個、竣工42個,完成投資444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20%。緊抓招商引資突破。到位億元以上內資545億元,引進億元以上省外項目資金460億元,新開工5000萬元以上招商引資工業項目102個。
緊抓遺留問題攻克。堅持“依法合規、尊重歷史、實現雙贏”原則,奧體中心、迎賓館等17個政府性投資項目問題處置實現突破,金融世家、淮河新城五期等11個房地產項目問題得到化解,安糧淮安府等7宗土地通過司法、行政等途徑盤活,其他歷史遺留問題也在積極推進。
緊抓營商環境優化。
四是全力推進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紅利穩步釋放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進121項改革任務,隆重開展改革開放40周年慶祝活動。抓好“去降補”工作。關閉退出1對煤礦、600萬噸產能,妥善分流安置職工7546人。落實結構性減稅政策,全年減免24.2億元。推進“放管服”改革。落實“六個一”要求,企業開辦時限壓縮至3個工作日,不動產證辦理時限壓縮至4個工作日。推進政務服務“一網、一門、一次”改革,90%以上進駐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減證便民”申請材料精減56.9%,“證照分離”改革全面推開。
五是全力促進區域協調,城鄉發展加速融合。
引導“住建規劃下鄉、水利林業進城”,讓城市與鄉村、自然與人文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主攻山南建設。圍繞聚項目、聚人氣,完成投資145億元。提升老城品質。完成淮鳳路、臥龍山路及安成鋪周邊道路改造、11條城市道路大中修,建成十澗湖、大澗溝城市大型排澇泵站。整治小街小巷100條,升級改造老龍眼等菜市場23個,建成舜耕山濕地公園、和平廣場公園、13個街頭游園,這些群眾“身邊事”的實施贏得了眾多點贊。推動鄉村振興。。
六是全力推進共建共享,人民福祉持續增進。
全市民生支出197.5億元,占財政支出的80.6%。33項民生工程投入47.8億元,占年度計劃的109.9%。五項社會保險參保411.9萬人次,城市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特困供養人員財政補助標準、孤兒保障標準、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標準、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分別提高8.6%、70%、34%、10%、5%、16.6%。
七是全力加強政府自身建設,行政效能不斷提升
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建立市政府黨組向市委請示報告等制度,著力增強八種本領,切實優化工作作風。政務服務滿意率達到96.98%。市長熱線榮獲全國12345政府熱線“接通新星獎”、人民網網民留言辦理先進單位。嚴格依法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