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
預計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0億元、增長8.5%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5%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
財政收入34.4億元、增長11.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0.6億元、增長12.7%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6億元、增長12%
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9%、9.2%
成功入列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
【一年來工作亮點】
(一)推進精準脫貧、污染防治、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三大攻堅戰”,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地見效。
脫貧攻堅精準發力
安排扶貧資金2.34億元,發放小額扶貧貸款5630萬元。新建扶貧產業園68個、就業扶貧車間(驛站)13個,實施874個扶貧項目,完成516戶1164人年度脫貧任務。
污染防治聚焦用力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554平方公里。開展守護藍天十大專項行動,空氣優良率73.4%。
完成礦山治理修復1平方公里,生活垃圾水泥窯協同處置率100%。
普查污染源單位2532個,立案查處環境違法案件87件,關停水環境一級保護區內餐飲企業27家。完成16項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改。
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堅定有力。
申報發行置換債券15.88億元,新增債券1.94億元,減少融資成本0.32億元。加強預算執行,清理、盤活沉淀資金1.42億元。
(二)聚力打造合巢產業新城、半島生態科學城、居巢經開區“三大平臺”,發展載體拓展升級。
合巢產業新城破題啟航
產業新城總體規劃和四個專項規劃編制形成初步成果,啟動產業新城服務中心建設和創業大道、居巢大道等10條道路項目前期工作,完成標準化廠房、柘皋啟動區安置點選址,征收房屋9.1萬平米。
融捷新能源動力電池、皖維偏光片、PVB膠片、光學膜等重點項目成功落戶。
半島生態科學城形質并進
啟動平頂山路、治中路等6條黃麓大學城道路建設,半島大道、經九路、塔山路等交通動脈主體完工。
連通肥東供水工程建成運行,巢湖半島縣界西入口、烔長路綠道、焦姥路景觀提升全面竣工。
中鐵佰和佰樂體驗中心建成開放,安徽公安學院、合肥師范學院建設順利推進,黃師改擴建一期完工。
居巢經開區多點突破
制定產業招商目錄,新簽約年產100萬只汽車鎂輪轂、豐樹(巢湖)現代綜合產業園、優泰新材料、工業機器人系統等產業項目29個,宜安云海、華脈激光、晶聯智能科技等項目建成投產。
完成夏閣園區“一縱三橫”路網11.8公里。
設立創投公司,提供直接扶持資金1.4億元,提供融資擔保1.5億元。
(三)培優新型工業、現代服務業、生態農業“三大產業”,新舊動能加快轉換。
新型工業提質擴量
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0家,規上工業產值增長17.2%。
規上制造業企業產值360億元、增長18.5%,入列全省制造業發展增速10快縣(市)。
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47.1億元、增長12%。
新簽約工業項目59個,工業投資增長20%。
技改投資增長40%。
新增省級“數字化車間”1家、合肥市級“數字化車間”12家、“品牌示范企業”9 家,獲評省“專精特新”企業3家。
現代服務業提檔升級
穩步推進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新增省級優秀旅游鄉鎮4個、鄉村旅游示范村8個,耳街獲評省旅游商品特色街區,東庵森林公園獲評“全國汽車自駕運動營地”。
謀劃并推進巢湖姥山島5A景區248項創建任務,與省旅游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成功舉辦“醉美”巢湖賞花季、中廟漁火音樂節等主題活動,全年接待游客950萬人次、增長32%。
盤活閑置樓宇13.1萬平米。
安徽首座縣級萬達廣場開業運營。
貸款余額425.39億元,存貸比83.5%,貸款總量、存貸比位居合肥市縣域首位。
生態農業提速增效
新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69家,中化農業基地、中藥飲品加工等項目相繼入駐,實現農產品加工產值90億元、增長15.8%。
發展中藥材、稻漁綜合種養、設施農業等特色高效農業31萬畝,新增“三品一標”認證產品27個,水產跨越工程連續七年全省第一。
舉辦中垾番茄節、黃麓葡萄采摘節等9個農旅融合節慶活動,開工建設半島花溪等5個田園綜合體。
(四)加壓激活創新、改革、開放“三大引擎”,發展潛能持續釋放。
科技創新迸發活力
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1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4家、科技特派員工作站2家,入選首批“國家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
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兌現獎勵資金1250萬元,新增專利申請量1138件,授權量485件,被省知識產權局推薦為“2018年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市)”。
發揮企業、院校創新主體作用,培育省級創新平臺3個、合肥市級創新平臺7個。
出臺人才房租補貼辦法等8個實施細則,評選表彰“巢湖英才”6人、產業創新團隊6個、第五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20人。
綜合改革激發動力
推進“一網一門一次”改革,“最多跑一次”事項占比99.7%,全程網辦率86.8%,申辦材料精簡57%。
實施“七十一證合一”,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2天,新登記市場主體8472戶。
推行動產抵押、股權質押“零見面”模式,幫助企業融資1.52億元。
建成全省首個社會治理指揮調度中心,實現為民服務“一號通”。
開放合作煥發生機
健全招商引資重點產業項目調度、市級負責同志包保推進機制,全年引進產業項目69個,投資額341.1億元。
培育跨境電商產業園,引進跨境電商企業38家,實現交易額1512萬美元。
積極參加進博會、廣交會等國際展會,全年外貿進出口3.5億美元、增長15.5%。
(五)高效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城鄉面貌蔚然改觀。
空間布局持續優化
完成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空間規劃暨“多規合一”、生態網絡、綜合交通、特色風貌等專項規劃編制。
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完成土地整治項目10730畝,建設高標準農田3.28萬畝,爭取各類建設用地指標8380畝。
全年盤活閑置和低效利用土地580畝,清理批而未供土地3425畝。上市出讓各類用地1306畝,劃撥供應土地4793畝。
完成下朱村、柴油機廠、青蒲葛等54個地塊124.6萬平米房屋征收,交付篆池河等16個地塊安置房2304套26.4萬平米。
功能品質整體提升
北沿江高速建成通車,合寧、合蕪高速擴容工程和G312開工建設,岳武高速東延、明巢高速、方興大道東延等工程有序推進。
新建、續建城市大建設項目107個,完成投資35.2億元。日供3萬噸備用水源應急工程完工通水,日供10萬噸三水廠建成運行。
建成城市閱讀空間6個、24小時自助圖書館4個。
推進城市“廁所革命”,新建、改建公廁108座。完成9個省級中心村建設、6個集鎮建成區整治。
造林綠化7682畝,創建省級森林城鎮1個、省級森林村莊11個。
實施農村道路暢通工程829公里,榮獲合肥市“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市)。
人居環境有效改善
推進“兩治三改”行動,拆除違建12.3萬平米,改造“城中村”35個、棚戶區890套、老舊小區105個。
實施康居園等7個老舊小區雨污分流,天湖商城整治、世紀大道提升改造竣工驗收。
開展農村環境“三大革命”,建成蘇灣鎮、欄桿集鎮污水處理廠和18座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改廁2.2萬戶,“三線三邊”連續六年合肥第一。
(五)用心補齊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創新治理“三大短板”,民生事業普惠均衡。
保障體系更為健全
31項民生工程順利實施,累計支出18.73億元。
新增城鎮就業1.27萬人,目標完成率211.6%。
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43.7萬人,城鄉醫保參保率99.2%,城鄉低保月人均標準提高到579元。
分配公租房78套,發放廉租補貼68萬元,入選政府購買公租房運營管理服務國家級試點城市。
公共服務更加優質
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5所、幼兒園4所,農村“在線課堂”、農村小學校車運營實現全覆蓋。
4所學校成功創建合肥市首批“新優質學校”。
高考達本率64%,高出全省15.2個百分點。
入列第五批國家農村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示范縣(市)創建單位,獲評全國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創新縣(市)。
啟動合肥八院門(急)診樓、骨科醫院綜合樓建設和柘皋醫院遷建,完成19個村衛生室提標改造。
開展14類55項基本公共衛生項目服務,家庭醫生簽約服務25.6萬人。
“120”直升機空中醫療救援正式開通。
社會環境更趨和諧
深入推進矛盾糾紛隱患排查,初信初訪化解率95%,“深重促”和“211”專項行動交辦案件全部辦結。
落實食藥安全“四個最嚴”,嚴防非洲豬瘟疫情,躋身第二批“省級食品安全示范市”。
安全生產形勢保持穩定,獲評國家防震減災先進縣(市)。
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刑事案件、可防性案件發案數同比分別下降19.6%、25%,群眾評價合肥第一。
(六)著力優化法治、營商、政治生態“三大環境”,自身建設鞏固加強。
依法行政持續深化
籌建“政府法律智庫”,充分發揮法律顧問“外腦”作用,完成43件規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查。
辦復人大議案建議205件、政協提案249件,滿意率分別達99%和100%。
完成183個村(社區)委員會換屆選舉。
作風效能顯著提升
全力抓好省委巡視組反饋意見整改落實,制定整改舉措103項,建立健全規章制度45項。
扎實開展大調研活動,辦結2121個群眾關心關注的問題。
公開各類政府信息32031件,“征地補償”公開標準化省級試點中期考核全省第一。
開展重大決策事項督察督辦120次。市政務服務中心辦理各類審批事項15.4萬件,市長信箱和12345政府服務熱線處理群眾訴求1.8萬件,辦結辦復率100%。
廉政建設深入推進
加強公共資金、民生項目等方面審計監督,開展審計項目627項,核減資金3.4億元。
聚焦群眾身邊腐敗問題,全年立案調查175件,政務處分27人。
【助推安巢經開區高質量發展】
預計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億元、增長10%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0%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0%,其中工業投資增長40%,技改投資增長60%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億元、增長10%
財政收入7.18億元、增長1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29億元、增長13.5%
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8億元、增長37%
全年招商引資155.1億元,其中工業引資116.6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4億美元。
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68個